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iv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the Borderland Service Movement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 作者:汪洪亮
  • 英文作者:Wang Hongliang;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华西坝教会五大学 ; 中华基督教会 ; 边疆服务 ; 边疆研究
  • 英文关键词:Anti-Japanese War;;the Fiv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Chengdu;;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Border Service;;Borderland Research
  • 中文刊名:ZGBJ
  • 英文刊名: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 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年:2019
  • 期:v.29;No.11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20—40年代人类学‘华西学派’的学术体系研究”(17ZDA16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大学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2016T90200)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GBJ201902017
  • 页数:16
  • CN:02
  • ISSN:11-2795/K
  • 分类号:184-198+222
摘要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具有密切人事关联,不少教授在边疆服务运动兴起及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发起人、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边疆服务部的实地服务和调查研究。随着抗战结束后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衰歇,边疆服务运动亦逐步停滞。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边疆服务部都为抗战时期中国的边疆研究及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当时学人和教会团体的学术自觉与社会担当。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Fiv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the Border Service Movement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ad close personnel relations. Many professors played the roles of promoters,leaders and participants i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Service Movement,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on-site services and research of the Border Service Department.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Fiv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fter the en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Border Service Movement has gradually stagnated. The Fiv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Border Service Department all contributed to the borderland research and borderland construction during this period,reflecting the academ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holars and church groups at that time.
引文
(1)巨蕾:《齐鲁大学在华西坝》,《学生之友》1941年第2卷第4期。按:在华西坝“前五大”时期,中央大学医学院在华西坝曾短期办学,1941年迁到重庆。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被迫解散的燕京大学1942年春在华西坝复校后,为华西坝“后五大”即“教会五大学”时期。
    (2)参见汪洪亮:《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杨天宏:《救赎与自救——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研究》,三联书店2010年版。此外,Diana Junio从政教关系角度对边疆服务运动的进程及意义进行了研究,参见Diana Junio,Patriotic Cooperation:The Border Services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and Chinese Church-State Relations,1920s-1950s,Leiden,Brill Press,2017。
    (3)陶飞亚、杨卫华编著《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成果及其方法与视角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其中也涉及教会大学与社会服务研究。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侧重基督教在乡村的社会服务,对边疆地区不太措意。刘家峰、刘天路合著《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着眼于中国教会大学的世俗化及其与中国政局变动的关系,其中对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仅有简略介绍。李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联合办学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从教育史角度描述了五大学联合体的形成及其办学情况,缺乏相关专题研究的展开。岱峻《风过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纪》(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描述了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办学盛况,但多有文学兴味,侧重人情风物,述及边疆研究则主要关注李安宅与华西边疆研究所的藏地研究。
    (4)参见张福良:《编者的话》,包德斐:《基督教乡村建设》,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32年印行,第2页;维之:《读〈基督教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天风》1938年第5期。
    (5)参见刘龄九:《边疆服务部工作简报》,上海市档案馆藏资料:《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五届总议会议录》(苏州),编号:U102-0-16。
    (6)张宗南:《边疆服务部工作概况》,《边疆服务》1941年创刊号。
    (7)崔德润:《边疆服务部简史》,四川省档案馆藏:建川50-435。
    (8)参见汪洪亮:《顾颉刚与中华基督教会在西南边疆的社会服务运动——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9)《总部出川》,《边疆服务》1947年第20期。
    (10)参见刘吉西、李栋等编:《四川基督教》,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79页。关于云南服务区运行情况,参见汪洪亮:《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第33—36页)、赵善庆:《抗战时期中华基督教会云南边疆服务运动研究》(云南民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1)参见四川省民政厅档案:《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及计划川西区工作报告、暑期服务团筹备经过》,四川省档案馆藏:54-2。
    (12)参见张伯怀:《中华基督教会之特质与使命》,《公报》1942年第14卷第5、6期合刊,“编后语”。
    (13)参见四川省民政厅档案:《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人员名册、工作计划、川西区工作报告、暑期服务团筹备经过》,四川省档案馆藏:54-1-2。
    (14)参见汪洪亮:《顾颉刚与中华基督教会在西南边疆的社会服务运动——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15)《顾颉刚文集》第1册“序录”,参见《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第4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页。
    (16)参见汪洪亮:《顾颉刚和李安宅的人生交集与思想学术异同》,《中国藏学》2015年第2期。
    (17)参见汪洪亮:《应用人类学视野中的民国边疆服务运动:以李安宅的相关论述为中心》,《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18)参见马琴:《顾颉刚与齐鲁大学(1939—1945)》,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19)参见《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总部工作报告》(1943年),云南省档案馆藏:51-4-251。
    (20)参见《凉山服务团出发前后》,《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2期。
    (21)参见《刘杰三专题演讲》,《边疆服务通讯》1946年第5期。
    (22)参见《边疆服务部二十九年五六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金陵大学档案:649-336。
    (23)参见《西康区卫生工作一瞥》,《边疆服务》1944年第7期(卫生工作专号)。
    (24)《西昌中心医院计划大纲》,《边疆服务部二十九年五六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金陵大学档案:649-336。
    (25)参见《调查川西农牧》,《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刘杰三牛羊第一》,《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2期。
    (26)《张主任年来行动》,《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
    (27)《王贯三乡建明星》,《边疆服务通讯》1946年第9期。
    (28)参见《李应三携眷赴任》,《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2期。
    (29)《总部三十一年度大事记》,《边疆服务》1943年第1期;《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人员名册、工作计划、川西区工作报告、暑期服务团筹备经过》,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民政厅档案:民54-1-2。
    (30)三麦:《五屯嘉戎之婚丧仪礼季节活动》之“序”,1943年5月1日。参见何一民、姚乐野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四川大学卷·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861页。
    (31)《凉山服务团安然归来》,《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3期。
    (32)参见四川省卫生处档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工作计划大纲、川西区工作报告、眼疾调查医疗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全宗号:民113-1-30。
    (33)参见《暑期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功成归来》,《田家半月报》1942年第9卷第17—18期合刊。
    (34)参见《西昌学生暑期服务团工作经过》,《边疆服务》1944年第5期;《暑期服务完满结束》,《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
    (35)参见《凉山服务团出发前后》,《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2期。
    (36)参见《总部消息·边疆暑期服务》,《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3期。
    (37)参见家俭:《理县夏令儿童读书会记》,《边疆服务》1946年第12期。
    (38)张伯怀:《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工作报告》(1943年10月20日在成都广播电台广播),《协进》1943年复刊第2期。
    (39)李安宅:《研究服务训练要联合起来》,《边疆服务》1943年第4期。
    (40)李安宅:《实地研究与边疆》,《边疆通讯》1942年第1卷第1期。
    (41)《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工作计划大纲》,四川省档案馆藏:建川50-436。
    (42)张伯怀:《本部的回顾与前瞻》,《边疆服务》1943年第4期。
    (43)张伯怀:《本部同工应有的心理建设》,《边疆服务》1948年第26期。
    (44)参见《近讯一束》,《边疆服务》1943年第1期。
    (45)《研究工作指导有人》,《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2期。
    (46)《参观华大石羊场工作》,《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2期。
    (47)张伯怀:《卷头语》,《边疆服务》1943年第1期。
    (48)参见《调查特种疾病》,《边疆服务》1943年第4期。
    (49)参见《调查川西区重要疾病》,《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崔德润:《边疆服务各项工作的发展》(1952年11月),《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1951至1953年工作报告及申请结束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宗教事务处档案:建川50-436。
    (50)参见侯宝璋:《汶川理番一带最常见的几种病症》,《边疆服务》1944年第7期。
    (51)参见马锡山:《黑热病的发现及治疗经过》,《边疆服务》1944年第7期。
    (52)参见《调查川西农牧》,《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
    (53)参见刘国士:《四川十六区麦病调查报告》,《边疆服务》1947年第20期。
    (54)《防麦病巧夺天工》,《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4期。
    (55)李安宅:《谈边疆教育》,《边疆通讯》1947年第4卷第2期。
    (56)崔德润:《黑水三番行记》,《边疆服务通讯》1946年第9期。
    (57)侯慕渔:《忆川西理番》,《边疆服务》1947年第16期。
    (58)朱家骅:《论边疆教育》,参见教育部边疆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代序”,1947年,第2、4页。
    (59)岭光电:《对于边教的一点见解》,《边疆服务》1946年第11期。
    (60)刘龄九:《边疆服务部工作简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五届总议会议录》(苏州),上海市档案馆藏,编号:U102-0-16,第164页。
    (61)参见《葛维汉边疆研究兴趣浓》,《总部三十一年度大事记》,《边疆服务》1943年第1期。
    (62)参见[美]葛维汉著、孙家俭译:《羌民的宗教》,《边疆服务》1947年第15期。
    (63)参见《本部通讯:本部与二团体联合举办羌民文化展览》,《边疆服务》1943年第2期。
    (64)参见张宗南:《萝卜寨羌民的端公》,《边疆服务》1943年第2期。
    (65)参见范文海:《汶川县城之天官会》,《边疆服务》1947年第15期。
    (66)马鸿纲:《川康倮胞的宗教及其改进——边疆服务的一见》,《协进》1943年第2期。
    (67)参见《川西区三十一年大事记》,《边疆服务》1943年第1期。
    (68)参见《近讯一束》,《边疆服务》1943年第1期。
    (69)参见《戎语研究》,《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
    (70)参见《积极研究夷语》,《边疆服务通讯》1945年第1期。
    (71)参见罗荣宗:《苗族之语言》,《边疆服务》1946年第12期。
    (72)参见傅正达:《宁属土司起源的故事》,《边疆服务》1946年第12期;范文海:《牟托温土司》,《边疆服务》1947年第16期;张征东:《傈僳宗族之人类来源传说》,《边疆服务》1948年第24期。
    (73)参见李安宅:《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边政公论》1946年第2期。
    (74)参见田利军:《李安宅、于式玉对民国川西北及德格土司头人的调查与特点》,《中国藏学》2015年第2期。
    (75)参见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41年;林耀华:《凉山夷家》(该书基于1943年7—9月一行八人深入大小凉山实地研究写成),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马长寿:《康藏民族之分类体质种属及其社会组织》,《民族学研究集刊》1946年第5期。
    (76)参见汪洪亮:《1940年代国人对中国边政及其兴革的认识——以〈边政公论〉为中心的考察》,《民国研究》2015年第1期。
    (77)边氓:《我们有没有边政?》,《边疆服务》1947年第19期。
    (78)参见崔德润:《四土纪行》,《边疆服务》1947年第19期。
    (79)崔德润:《理番县的边务问题》,《边疆服务》1947年第15期。
    (80)参见崔德润:《黑水三番旅行记》,《边疆服务》1947年第15期。
    (81)崔德润:《黑水三番旅行记》(续),《边疆服务》1947年第17期。
    (82)李仕安:《西康宁属概观》,《边疆服务》1946年第11期。
    (83)参见李应三:《对普雄剿夷善后的几点意见》,《边疆服务》1947年第17期。
    (84)《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工作计划大纲》,四川省档案馆藏:建川50-436。
    (85)参见汪洪亮:《顾颉刚与中华基督教会在西南边疆的社会服务运动——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86)张伯怀:《本部同工应有的心理建设》,《边疆服务》1948年第26期。
    (87)余牧人:《抗战八年来的中国教会》,《基督教丛刊》1945年第9期。
    (88)张伯怀:《服务运动之重要》,《边疆服务》1943年第2期。
    (89)张伯怀:《本部同工应有的心理建设》,《边疆服务》1948年第2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