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企关系、地方性共生与中国的经济奇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Local Symbiosis and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 作者:江远山 ; 郝宇青
  • 英文作者:JIANG Yuan-shan;HAO Yu-qing;
  • 关键词:政企关系 ; 地方政府 ; 共生依赖 ; 诺斯悖论
  • 英文关键词: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symbiotic relationship;;economic miracle;;local government;;North Paradox
  • 中文刊名:HD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0;No.255
  •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邻避冲突负外部性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5BZZ002)
  • 语种:中文;
  • 页:HDSD201801010
  • 页数:13
  • CN:01
  • ISSN:31-1010/C
  • 分类号:122-132+184-185
摘要
中国"经济奇迹"与"类发展困境"并存的"悖论性"现状,应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解读。20世纪80年代计划和市场"双轨"进路的渐进改革,形成了"权力+资本"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结成了"共生关系",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政企关系的地方性共生面临着"诺斯悖论"困境,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渐饱和,政企之间地方性共生关系隐含的缺陷日渐凸显,经济腐败、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权力结构以重塑政企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摆脱"悖论性"困境、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The paradoxical situa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and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humankind should be explained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The gradual reform in the 1980 s characterized by the double tracking of planned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resulted in the "power plus capital"development model,and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which effectively prompte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created China's economic miracle.However,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s facing the North Paradox.As the policy profit is gradually saturated,the implicit defects of the symbiosis,such as economic corruption,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and frequent violent conflicts,are emerging and largely hampe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getting Chinese social economy out of this paradoxical situation and back to sound development is to expedite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and standardize governmental powers to remodel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引文
(1)文东伟:《贸易、制度变迁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3年第5期。
    (2)杨宏星、赵鼎新:《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学海》2013年第3期。
    (1)岳希明、张曙光:《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问题》,《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2)郑杭生:《警惕“类发展困境”---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
    (3)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王海侠、温铁军:《中国“经济奇迹”的整体性解读---“经济奇迹”获致方法的双面效应及潜在问题分析》,《财经科学》2014年第1期。
    (4)历史视角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历史红利”。如奥尔森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毛泽东的文革打破了凝固的制度,使当时的中国不存在任何强势的“分利集团”,为日后的改革扫平了道路。参见[美]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9-130页。相似的论述亦可参见[印]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黄飞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8-102页。
    (5)杨开忠、陶然、刘明兴:《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蔡昉:《拆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4期。
    (8)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供求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9)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2)[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4页。
    (3)Megginson W.L.,J.M.Netter,“From State to Market: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39(2).
    (4)李周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从产权制度改革的角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尹敬东:《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需求解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6)罗长远、张军:《转型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经验》,《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7)Zweig,David,Internationalizing China:Domestic Interests and Global Linkages.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
    (8)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9)顾冬梅:《中国经济奇迹不同观点的思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0)Szamosszegi,A.&Kyle,C,“An Analysi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tate Capitalism in China”,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Oct.26,2011.
    (11)Chalmers Johnson,“Introduction-Taiwan Model,”in James C.Hsiung ed.,Contemporary Republic of China:The Taiwan Experience1950-1980(NY:Prager,1981),pp.9-10.
    (1)[美]查默斯·约翰逊:“发展型国家:概念的探索”,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曹海军译,第41-47页。
    (2)杨雪冬:《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简论》,中国政府创新网,2005-10-04。
    (3)Walder Andrew,“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Vol.101,No.2.
    (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5)Cheng L.K.and Y.K.Kwan,“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hinese Experi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Vol.51,pp.379-400.
    (6)龙硕、胡军:《政企合谋视角下的环境污染:理论与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4年第10期。
    (7)Quispel A,“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ymbiosis”,Antonie Van Leeuwenhoek,January.1951.pp.69-80.
    (8)Ahmadjian,V.&S.Paracer,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pp.1-10.
    (9)Douglas A E,Symbiotic Intera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11.
    (1)李汉林、魏钦恭:《嵌入过程中的主体与结构:对政企关系变迁的社会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年第4期。
    (2)青木昌彦等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243-244页。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渐进性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特征是,政府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性质均有着明确的界定,并且对不同类型企业也有不同的政策应对。
    (4)盛洪:《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改革》,《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7期。
    (5)[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隆国强等译,李桐连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第70-84页。
    (1)周玮、徐玉德、李慧云:《政企关系网络、在职消费与市场化制度建设》,《统计研究》2011年第2期。
    (2)张祥建、郭岚:《政治关联的机理、渠道与策略: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财贸经济》2010年第9期。
    (3)孙楚仁、赵瑞丽、陈瑾、张卡:《政治关系、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2004年世界银行“商业环境和企业绩效调查”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4)Yu-Shan Wu,“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Another Case of Non-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Issues and Studies,Vol.39,no.2,2003,June,pp.24-40.
    (5)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期。
    (6)耿暑、陈玮:《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7)罗党论、唐清泉:《政治关系、社会资本与政策资源获取: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09年第7期。
    (1)张军、高远:《官员任期、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来自省级经验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2)Vanhonacker,W.R,“A Better Way to Crack China”,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4):pp.20-21.
    (3)高勇强、杨斌:《从“私人关系”到“组织关系”》,《北大商业评论》2010年第11期。
    (4)Heather A.Haveman,Nan Jia,Jing Sh,i“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Embeddedness in China”,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6(3).
    (5)潘越、宁博、肖金利:《地方政治权力转移与政企关系重建---来自地方官员更替与高管变更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6期。
    (6)Jiangnan Zhu,Dong Zhang,“Does Corruption Hinder Private Businesses?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Predictable Corruption in China”,Governance,2016,June.
    (7)蓝海林:《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解释:一个整合情境-企业特征的概念框架》,《管理学报》2014年第5期。
    (1)转引自马红漫:《政企之间应该有一道“防火墙”》,《广州日报》2013年2月27日。
    (2)转引自聂辉华:《为何中国政企关系如此复杂?》,《廉政瞭望》2015年第12期。
    (3)Mara Faccio,“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1):369-386.
    (4)Choi,C.J.,Lee,S.H.,&Kim,J.B.,“A Note on Countertrade:Contractual Uncertainty and Transaction Governance in Emerging Econom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
    (5)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6)杜兴强、陈韫慧、杜颖洁:《寻租、政治联系与“真实”业绩---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0年第10期。
    (7)陆铭、李爽:《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1)陈中小路:《河南如何抢到富士康》,《中国市场》2010年第38期。
    (2)聂辉华、李金波:《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3)郭鹏飞:《博弈还是合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政企关系研究述评》,《民族论坛》2015年第10期;董江爱、徐朝卫:《基于煤矿资源的利益博弈和策略选择---山西煤矿开采与经营中的政企关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2期。
    (4)许成钢:“地方竞争的困境”,胡舒立主编:《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5)如张五常指出,中国“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是前所未见的”,“从性质与活力这两方面看,中国的地区竞争自成一家,天下独有”。参见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143页。
    (6)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7)中国政企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政企之间争利趋向激化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可参见姚金伟:《扶持之手还是掠夺之手?---中国地方政府的投资抉择研究》,《经济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胡立法:《政治寻租与外资需求偏好的前因后果》,《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2期;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8)在诺斯看来,“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页。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当前企业对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与建议”课题组:《理顺政企关系的调研与建议》,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dybg/gqdy_gqcj/201401/t20140126_953962.shtml。
    (2)张宴:《财政分权、FDI竞争与地方政府行为》,《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2期。
    (3)余飞:《官商勾结成企业家犯罪突出特点》,《法制日报》2016年4月5日。
    (4)黄新华:《区域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企业化行为的检验:1998-2007年---基于30个省会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1期。
    (5)韩福国:《地方政府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差异的跨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德]舒耕德、托马斯·海贝勒:《中国“地方政府发展主义”的持续与变迁》,马颖君、赵友斌译,《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11期。
    (2)司传宁:《政府补贴与异质企业选址》,《理论学刊》2014年第9期。
    (3)近年来,中国很多省份普遍采取这种做法,各地媒体也广泛报道此举,认为这是政府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参见《全省万余干部进企业促发展》,《山西日报》2016年9月13日;《我市启动“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行动》,《温州商报》2013年6月22日。
    (4)[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2-30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