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产业集群政策的供给特征及演进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胡佳露 ; 杨丹萍
  • 关键词:集群政策 ; 供给特征 ; 演进路径
  • 中文刊名:SCXH
  • 机构:宁波大学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商场现代化
  • 年:2019
  • 期:No.896
  •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产业集群政策的供给演进、绩效测量与优化方案研究”(编号:LY17G030010)
  • 语种:中文;
  • 页:SCXH201911061
  • 页数:2
  • CN:11
  • ISSN:11-3518/TS
  • 分类号:115-116
摘要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热潮,集群政策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政策研究者的关注,作为集群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政策的内涵、目标、分类、作用、演进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六个方面对集群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方面能够以此促进学术界对集群政策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为其未来更加深入的研究做铺垫。
        
引文
[1]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2]Philip Raines. The Cluster Approach and the Dynamics of R egional Policy-Making:Regional and 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Paper[P].Number 47,September,2001.
    [3]黄花叶,聂鸣,孙理军.OECD国家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11-15.
    [4]Rothwell R,Zegveld W..Innovation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M].Frances Pinter,London,1982:268.
    [5]周莹.创新政策的功能耦合——日本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3):134-138.
    [6]张爱琴,郭丕斌.政策工具视角下创新集群政策文本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山西为例[J].企业经济,2018(9):162-168.
    [7]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魏后凯.中国产业集群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9]童心,于丽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策体系的影响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31-35.
    [10]童超,李宝瑜,高艳云.巴泽尔理论视角下知识产权政策对产业集群作用机理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9(2):82-88.
    [11]胡恩华,周潇,单红梅,胡京京.集群政策“驱动-退出”机制下私有民营企业社会信任关系的三阶段良性演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2):97-107.
    [12]底晶.德国创新产业政策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2017(1):64-79.
    [13]金永花,房珊杉,刘垚.欧洲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8(12):56-60.
    [14]王宏起,王雪源.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科技计划支持策略[J].科研管理,2008(5):53-59.
    [15]张小芳.分析我国包装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和政府应给予的政策引导[J].艺术科技,2015(4):67.
    [16]俞培果.我国产业集群促进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基于欧洲各国的集群政策经验[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4-38.
    [17]绳立成,刘峰.产业集群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32-37.
    [18]韩柏.集群创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财税政策支持[J].税务研究,2016(8):114-116.
    [19]邹荧,张琦.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4(11):6-9.
    [20]冯武军,董毅.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部财会,2014(2):75-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