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秩序的演化与重构策略——以W州X村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rural order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Xianrendong Village in Wensh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 作者:吴蓉 ; 施国庆
  • 英文作者:WU Rong;SHI Guo-qi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
  • 关键词:乡村旅游 ; 乡村秩序 ; 中坚农民 ; 旅游外来从业者
  • 英文关键词:rural tourism;;rural order;;rural middle-peasant group;;tourism-engaged immigrants
  • 中文刊名:YNZ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6;No.18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移民工程的跨学科研究”(13&ZD172)阶段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NZZ201902012
  • 页数:7
  • CN:02
  • ISSN:53-1191/C
  • 分类号:68-74
摘要
乡村秩序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主导型村庄数量愈发增多,中坚农民和旅游外来从业者现象愈发显著,进而深刻影响乡村秩序的变迁。本文将X村作为乡村旅游主导型村庄的典型,从该村社会权力秩序、经济分利秩序、人际互动秩序、社会认同秩序等四个维度系统性地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兴起和阻滞两个阶段对X村乡村秩序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兴起和阻滞的发展阶段下,X村乡村秩序四个构成要素均发生形色不一的变迁,致使X村乡村秩序总特征经历熟人道义、利益共享——利益竞争、社会冲突两个阶段的特征转变。由X村乡村旅游与乡村秩序变迁历程可知,如果缺乏合理认知与干预策略,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秩序的影响则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为此,须借助合理的外力干预措施整合乡村公共空间,以尊重乡村社会内生力量的主体性地位,规制旅游外来从业者阶层的权责界限,从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下型塑成以情感协作、共生发展为特征乡村秩序。
        A good rural order is a booster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number of rural tourism-dominated villages is increasing,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rural middle-peasant group and the tourism-engaged immigrants is becoming more conspicuous, which affects the change of the existing rural order profound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case study of Xianrendong Village as a typical tourism-oriented village, and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effect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lay of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village order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ts social power order, profit-sharing order,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rder and social identity order. It proves that in the two development stages of rural tourism, the four key factors of village order in Xianrendong Village have changed to different degrees. As a resul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order here have undergone two stages: acquaintance-based morality and benefit-sharing; benefit-oriented competition and social conflict. The change of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order here shows that if there is a lack of rational cogni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the effects of rural tourism on the existing rural order are more negative than positiv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rural public resources by means of reasonable extern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spect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endogenous power in the rural society, and to regulate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mmigrant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nsure the rural order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al cooperation and symbiotic development.
引文
① 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② 黄细嘉,赵晓迪:《旅游型乡村建设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要义》,《旅游学刊》2018年第7期。
    ③ 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探析》,《中国旅游报》2018年3月20日(3)。
    ④ 韩非,蔡建明,刘军萍:《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1期。
    ⑤ 黄震方,陆林,苏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地理研究》2015年第8期。
    ⑥ 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重庆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2)宋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3)朱璇:《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以虎跳峡徒步路线为例》, 《旅游学刊》 2012年第6期。
    (4)郭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乡村治理研究》,《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5)吴媚,郭占锋:《城镇化进程中古村落旅游社区发展的“去权”与“增权”——以陕西省韩城市Y村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6)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9期。
    (7)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经济(中文版)》2013年第4期。
    (8)马道明,陈子晗:《外包制乡村旅游“公地悲剧”的产生机制及调控路径——基于安徽黟县N村的调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9)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0)冯健,赵楠:《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人文地理》2016年第6期。
    (11)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
    (12)欧阳静:《“做作业”与事件性治理:乡镇的“综合治理”逻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3)王海娟,贺雪峰:《资源下乡与分离秩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2期。
    (14)孙敏,田孟:《从“自利”到“自制”:村级治理规避“分利秩序”的机制分析——从上海市若干近郊村为考察对象》,《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5)贺雪峰:《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初步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6)赵晓峰:《公私观念与传统中国农民的行为逻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7)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
    (18)赵旭东,张洁:《乡土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19)袁超,陈志钢:《不同类型旅游移民的地方认同建构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第2期。
    (20)高云红:《社会工程的政治维度——基于詹姆斯·斯科特社会工程批判理论的解读》,《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21)黄增付:《脱嵌与重嵌:村落秩序中的农业经营及治理》,《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3期。
    (22)赵旭东, 张洁:《乡土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3)李远行,杨勇,余聆溪:《中国乡村感性秩序崩解及其重构》,《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第4期。
    (24)王玲:《乡村社会的秩序建构与国家整合——以公共空间为视角》,《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25)翟学伟,薛天山:《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