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四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our-dimens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esearch and a Case Study
  • 作者:王文军 ; 王文秀 ; 吴大磊 ; 石宝雅 ; 赵黛青
  • 英文作者:WANG Wen-jun;WANG Wen-xiu;WU Da-lei;SHI Bao-ya;ZHAO Dai-qing;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指标体系 ; 评价 ; 广东
  • 英文关键词: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dex system;;evaluation;;Guangdong
  • 中文刊名:CSHY
  • 英文刊名: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6-20
  • 出版单位:城市与环境研究
  • 年:2017
  • 期:No.12
  •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温室气体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协同管理研究——以广东能源部门为例”(批准号:2014A03031367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碳税与碳交易机制的行业管理优势与效率研究”(批准号:15YJAZH024);; 广东省低碳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广东省低碳发展研究”(批准号:ZHC201606)
  • 语种:中文;
  • 页:CSHY201702004
  • 页数:15
  • CN:02
  • ISSN:10-1211/C
  • 分类号:52-66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作者从经济建设生态化、社会发展生态化、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化、文化和制度生态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包括三个层级45个基础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显著性,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案例进行测算,通过属性层次模型分别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和四个维度的建设状态,分析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特点。评价结果较好地展现出广东省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状态和特点:经济建设生态化效果显著的城市包括深圳、东莞、韶关、广州和茂名;社会发展生态化效果显著的城市包括深圳、广州、中山、珠海和惠州;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化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河源、肇庆、韶关、清远和梅州;生态文化宣传和制度生态化发展较好的前五位城市分别为佛山、广州、深圳、珠海和汕头。评价结果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四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process proposed in the report at18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authors designed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ization process of economy construction, social development,resources/environ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conduct propaganda,which includes three levels and 45 indicators. The 21 cit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taken as an example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y the method of AHM. The assessment result has shown the various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region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five cities of Shenzhen,Dongguan,Shaoguan,Guangzhou and Maoming are the most notable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cities of Shenzhen,Guangzhou,Zhongshan,Zhuhai and Huizhou have done wel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cological. The top five cities in the resource/environ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re Heyuan, Zhaoqing, Shaoguan, Qingyuan and Meizhou. The top five cities in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institut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re Foshan, Guangzhou, Shenzhen, Zhuhai and Shantou,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ose region. This assessment system has highe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引文
白杨、黄宇弛、王敏等(201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生态学报》第20期,第6295~6304页。
    诸大建(2015):《解读生态文明下的中国绿色经济》,《环境保护科学》第5期,第16~21页。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2013):《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第1期,第2~13页。
    黄勤、曾元、江琴(2015):《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2期,第111~120页。
    李茜、胡昊、李名升等(2015):《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科学》第7期,第1444~1454页。
    李天星(2013):《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生态环境学报》第6期,第1085~1092页。
    彭向刚、向俊杰(2015):《中国三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反思与超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3期,第12~18页。
    连玉明(2014):《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王会、王奇、詹贤达(2012):《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27~31、138~139页。
    徐倩、齐蕾(2015):《“五位一体”视角下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青岛市的实证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9~22、30页。
    严耕、林震、杨志华(2010):《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欢、成金华、冯银等(2015):《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生态学报》第2期,第547~556页。
    张景奇、孙萍、徐建(2014):《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经济地理》第8期,第137~142、185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6):《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的通知》,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601/t20160128_327045.htm[2017-01-20]。
    (1)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5):《2014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gb/201507/t20150722_310084.html[2016-09-26]。
    (1)受篇幅的限制,本文未给出AHM的介绍,具体计算方法详见:程乾生(1998),《属性层次模型AHM---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第10~14页;李廉水、王桂芝、田小蓉等(2011),《气象灾害评估分析的AHM方法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第2期,第201~205页。
    (1)未纳入计算过程的指标包括D2、D15、D26、D30、D38、D39、D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