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故乡”的文化遗产化与观光资源化——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urusato”as a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Tourism Resource:A Study of “KAYABUKI-NO-SATO” in Miyamacho
  • 作者:中井治郎 ; 郭海红
  • 英文作者:JIRO Nakai;GUO Haihong;
  • 关键词:景观 ; 文化遗产化 ; 故乡 ; 资源化 ; 茅葺之乡
  • 英文关键词:landscape;;cultural heritaging;;furusato;;KAYABUKI-NO-SATO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9
  • 期:No.144
  •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日本文化资源化理论与实践译介研究”(项目编号:17CKPJ08)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902009
  • 页数:12
  • CN:02
  • ISSN:37-1178/K
  • 分类号:90-100+161
摘要
地域振兴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其解决途径多表现为挖掘地域原有内涵,例如乡土性、文化的景观或者传统建筑物群,并进一步赋予其文化价值与资源性价值。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以"日本的原风景"著称,于1993年被指定为传统建筑物群。在这一景观的文化遗产化及以之为资源开展的地域振兴活动中,地方主体积极致力于景观保护、观光推介、产业促进、与城市的交流,并带动了民众对自身生活的重新审视。同时,资源化体系下的负面机制也必须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faced by Japanese society since the 1970's.In recent years,its soluti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excavating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s of the region,such as vernacular character,cultural landscape or groups of historic building,and give them cultural value and resource value."KAYABUKI-NO-SATO"in Miyamacho is known as "the original scenery of Japan",and was designated as a group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1993.In the activities of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that make this landscape a kind of heritage and resource,local subjects have actively engaged in landscape protection,tourism promotion,industrial promotion,communication with cities,and promote people to reexamine their own lives.At the same time,the negative mechanism under the resourcing system should also be more deeply thought about.
引文
(1)[日]金田章裕:《文化的景观——生活与生计的物语》,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2年,第2页。
    (2)[日]垣内惠美子:《文化遗产的价值评判——景观、观光与街区营造》,日本水曜社,2011年。
    (3)[日]赤坂信:《战前日本引入乡土保护思想的尝试》,《Landscape研究——日本造园学会期刊》第6期第5号,1998年,第401-404页。
    (4)[日]金田章裕:《文化的景观——生活与生计的物语》,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2年。
    (5)19世纪开始不动产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德国开始对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中遭受严重损害的本国内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希腊在1821年从土耳其独立后开始维护整修卫城丘陵的神殿遗迹。
    (6)[日]木原启吉:《国民托管组织》,日本三省堂,1992年。
    (7)Starobinski,J:“L'invention de la Liberte”, Editions D'art Albert Skira, Geneve1964。[日]小西嘉幸译:《怀旧与乌托邦》,《自由的创造——18世纪的艺术与思想》,日本白水社,1982年,第171-232页。
    (8)[日]满田久义:《再论新田园主义论》,《社会学系论文集》第32期,1999年,第65-81页。
    (9)[日]木原启吉:《国民托管组织》,日本三省堂,1992年。
    (10)该法律的正式名称为《关于保护法兰西美学文化遗产并促进不动产修复的补充立法》,以促进保护和修复指定保护地区陈朽化的“美学文化遗产”、修复历史街区为目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法令施行的过程中伴随着被认为是“与街区不协调”的违规房屋的拆除工程,以及由此导致的居民搬迁,在地域居民间引发了许多问题。这种强制的街区保护制度的施行背后,有来自17世纪以来反复推行的“美化整顿”的传统。巴黎的美化整顿工程尤其重视“同一样式的建筑营造出的统一感和和谐的景观”。在不同时代,国王或总统会采取强权手段推动法令的施行。尤其是19世纪中期因奥斯曼巴黎大改造而盛名的由拿破仑三世所主持的美化整顿工程,其开展规模之大,仅用10几年的时间就拆除了全巴黎3/7的住房。[日]和田幸信:《解读法国景观——保护与制约的现代城市规划》,日本鹿岛出版会,2007年。
    (11)[日]田中英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前提的保护》,《福冈女学院大学纪要人文学部编》第22期,2012年,第205-227页。
    (12)[日]苅谷勇雅:《有关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制度》,文化厅编《历史聚落与街区的保护——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白皮书》,日本第一法规出版,2000年,第228-246页。
    (13)[日]日名子元雄:《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建筑杂志》第10期,1970年,第715-717页。
    (14)[日]伊藤延男:《作为城镇招牌的文化遗产》,纲野善彦等编:《人、环境与文化遗产——我们向21世纪传递什么》,日本山川出版社,2000年。
    (15)[日]林英夫:《“国家制定”文化遗产意识形态》,《历史评论》第305期,1975年,第4-8页。
    (16)这种将遗产制度的评价基准从大的普遍性转向个别性、地方性语境下的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世界遗产制度中也有了突出表现。当世界上知名度高的遗产都已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如何对各地域的地方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和认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此,与日本的法律制度相似,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地方性进行评价的问题意识,世界遗产制度中也导入了“文化的景观”部分。[日]中井治郎:《围绕“熊野古道”的怀旧价值——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与对熊野古道的再评价》,《龙谷大学社会学部纪要》第39期,2011年,第43-53页。
    (17)[日]西村幸夫、冈村祐:《风景营造规范之文化的景观》,《街区营造》第11期,2006年,第56-59页。
    (18)J.Duncan and N.Duncan:“Aestheticization of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Preserv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2001年,387-409.[日]北條大成译:《景观保护中的政治审美化》,《空间、社会与地理思想》第9期,2004年,第102-125页。
    (19)[日]根本昭:《文化遗产政策的意义》,川村恒明等编:《文化遗产政策概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日本东海大学出版会,2002年,第11-38页。
    (20)[日]根木昭:《文化遗产与街区营造》,川村恒明等编:《文化遗产政策概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日本东海大学出版会,2002年,第152页。
    (21)[日]金田章裕:《文化的景观——生活与生计的物语》,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2年。
    (22)[日]山田耕生:《对日本农村山村地区的农村观光的变迁考察——截止1992年“绿色旅游”出现之前》,《共荣大学研究论文集》第6期,2008年,第13-25页。
    (23)[日]堂下惠:《绿色旅游下的地域振兴——以京都府北桑田郡美山町为例》,《农》第277期,2004年,第2-32页。
    (24)[日]汤川宗纪:《京都府旧美山町开展的观光事业——从城镇工作人员与地域村民的双方立场出发》,《佛大社会学》第35期,2010年,第12-23页。
    (25)[日]青木隆浩:《绿色旅游政策能否守护一方》,岩本通弥编:《故乡资源化与民俗学》,日本吉川弘文馆,2007年,第62-85页。
    (26)[日]大浦由美:《1990年代以后围绕城市村落交流的政策推进及其发展方向》,《林业经济研究》第54期第1号,2008年,第40-49页。
    (27)[日]中村淳:《以文化的名义——日本的地方社会被强加的两个课题》,岩本通弥编:《故乡资源化与民俗学》,日本吉川弘文馆,2007年,第2-36页。
    (28)[日]川森博司:《现代日本的观光与地域社会——故乡观光的承载者主体》,《民族学研究》第66期第1号,2001年,第68-86页;《观光现场下的民俗体验——故乡观光与绿色旅游》,《神户大史学》第24期,2007年,第43-52页。
    (29)[日]秋津元辉:《文化意义下的乡村转向——当下农村社会研究手册》,野田公夫编:《生物资源问题与世界——从世界资源角度思考21世纪的农学》第7期,2007年,第147-177页。
    (30)[日]青木隆浩:《绿色旅游政策能否守护一方》,岩本通弥编:《故乡资源化与民俗学》,日本吉川弘文馆,2007年,第68-69页。
    (31)[日]太田好信:《文化的客体化——观光下的文化与自我认同的建构》,《民族学研究》第57期第4号,1993年,第383-410页。
    (32)[日]中村淳:《以文化的名义——日本的地方社会被强加的两个课题》,岩本通弥编:《故乡资源化与民俗学》,日本吉川弘文馆,2007年,第18页。
    (33)[日]中村淳:《以文化的名义——日本的地方社会被强加的两个课题》,岩本通弥编:《故乡资源化与民俗学》,日本吉川弘文馆,2007年,第2-36页。
    (34)在美山町,大力推行促进移居者的定居的措施,并且由于新定居者的加入,尤其是在移居者多的聚落中,对老龄化率的上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5)[日]中野修:《美山地区的村落振兴之路与今后的课题——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为例》,《农村规划学会期刊》第26期,2007年,第39-41页。
    (36)[日]堂下惠:《绿色旅游下的地域振兴——以京都府北桑田郡美山町为例》,《农》第277期,2004年,第2-32页。
    (37)[日]堂下惠:《绿色旅游下的地域振兴——以京都府北桑田郡美山町为例》,《农》第277期,2004年,第2-32页。
    (38)[日]中野修:《美山地区的村落振兴之路与今后的课题——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为例》,《农村规划学会期刊》第26期,2007年,第40页。
    (39)[日]堂下惠:《绿色旅游下的地域振兴——以京都府北桑田郡美山町为例》,《农》第277期,2004年,第2-32页。
    (40)在美山町的5个自治会中人口最少的是知井地区。
    (41)[日]汤川宗纪:《城镇工作人员眼中的地域振兴——以京都府美山町为例》,《佛大社会学》第30期,2005年,第1-12页。
    (42)[日]岩松文代、岩井吉弥:《围绕山村聚落活性化的统一认识与村民带头人——以京都府美山町开展的景观保护为例》,《日本林学会期刊》第83期第4号,2001年,第307-31页。
    (43)[日]汤川宗纪:《京都府旧美山町开展的观光事业——从城镇工作人员与地域村民的双方立场出发》,《佛大社会学》第35期,2010年,第12-23页。
    (44)1998年进行传统建筑地区预备调查时,有7处聚落成为调查对象,但接受调查的只有北部、南部(知井地区)和下平屋(平屋地区)这3处聚落。之后,南部和下平屋对接受传统建筑指定采取了搁置态度。可以看出虽同在美山町内,但对于保护和有效利用茅葺民居聚落的一事存在着不同态度。
    (45)[日]田中滋:《行政与城市文化——市场型文化与资助型文化》,间场寿一编《地方文化的社会学》,世界思想社,1998年,第24-54页。
    (46)[日]寺田宪弘:《后大众旅游之行——以美山町开展的村落振兴为中心》,《近山视野下的世界》(龙谷大学近山学、地域振兴开放调查中心2005年度报告书),2005年,第367-39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