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Zabadir:As a Method of Urban Folklore in China
  • 作者:岳永逸
  • 英文作者:YUE Yongyi;
  • 关键词:杂吧地儿 ; 天桥 ; 北京 ; 老街 ; 城市
  • 英文关键词:Zabadir;;Sky Bridge;;Beijing;;old street;;city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9
  • 期:No.145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903003
  • 页数:14
  • CN:03
  • ISSN:37-1178/K
  • 分类号:20-32+159
摘要
"杂吧地儿"是旧京土语,专指前门外那个三教九流汇聚而称作天桥的地方。从市场、市声、剧场、博物馆、地铁等不同空间观之,今日北京城的生机正在于其不断试图清理、消除的"杂吧地儿"属性和市井小民不断刷新的"杂吧地儿"之韧性。目前,以百老汇为模版,在天桥地界纷纷耸立的诸多豪奢建筑,并不仅仅是景观、剧场。它们在不停地强行嵌入、叠写天桥,又力求全方位覆盖以刷新。作为"老街",杂吧地儿天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方法,至少是一缕永难泯灭的"念想"。将杂吧地儿视为一种方法,就有可能重新评估世界范围内类似地方与其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可能生存的杂吧地儿才是一个空间、一座伟大城市真正的生态和常态,是一座城市前行的动力与助力。
        Zabadir which refers to the place called the Sky Bridge is a dialect of Old Beij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sound from the market,theatre,museum,and subway,etc.,the reason of Beijing′s vitality today is that it constantly attempts to clean up and eliminate the Zabadir attribute and the tenacity of the Zabadir renovated by the folk people.At present,with Broadway as a template,many luxurious buildings have been erected in the Sky Bridge,which are not just landscapes and theatres,but constantly forcibly embedding,overlapped,and striving for omni-directional coverage to get refresh.As an"old street",Zabadiris a way of thinking,a method,at least a wisp of indelible memory.When treating Zabadir as a method,we can re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milar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ir cities.Zabadiris a space and a great city of true ecology and normality,where all kinds of people,ancient and modern,can survive.And it is also the power and impetus for a city to move forward.
引文
(1)段义孚:《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潘桂成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年,第1页。
    (2)王军:《历史的峡口》,中信出版社,2015年。
    (3)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4)Yang,Qingqing,Space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ving Space i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ublishing Co.,Ltd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5.
    (5)Hsieh,I-Yi,“Marketing Nostalgia:Beijing Folk Arts in the Age of Heritage Construction”,PhD diss.,New York University,2016.
    (6)如: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Li,Zhisui,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The Memory of Mao’s Personal Physician,London:Random House,1994;定宜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Lowe,H.Y.,The Adventures of Wu: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
    (8)关庚:《我的上世纪: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9)岳永逸:《朝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53-285页。
    (10)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1)刘娟:《北京群众演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2)胡嘉明、张劼颖:《废品生活:垃圾的经济、社群与空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年。
    (13)参阅: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修缏堂书店,1951年;成善卿《天桥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岳永逸《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14)李景汉:《人民首都的天桥·李序》,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修缏堂书店,1951年,第1-11页。
    (15)[日]丸山昏迷:《北京》,卢茂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98-99页。
    (16)王升远:《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140-167页。
    (17)芳賀登:《東京の下町の文化——浅草を中心として》,《都市問題研究》40.1(1988),第80-92页;権田保之助:《娯楽地『浅草』の研究》,《権田保之助著作集第4巻》,学術出版会,2010年,第174-223页。
    (18)张次溪:《天桥一览》,中华印书局,1936年。
    (19)岳永逸:《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309-355页。
    (20)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175-215页。
    (21)Strand,D.,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岳永逸:《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3-109页;王升远:《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168-198页。
    (22)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3)正如李伟建和武宾合作的相声《出租司机》那样,这些生活实景被艺术标准化后,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哈哈一笑的空洞的娱乐美学,少了挣扎的厚重与哀而不伤的矜持。
    (24)[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权利》,顾嘉琛、杜小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9、41页。
    (25)Latour,Bruno,“On Interobjectivity”.Mind,Culture,and Activity,Vol.3,No.4 (1996),pp.228-245.
    (26)Hsieh,I-Yi(谢一谊),“Nuts:Beijing Folk Art Connoisseurship in the Age of Marketization”,Asian Anthropology.Vol.15,No.1 (2016),pp.52-67;《北京老大噎与文玩核桃:后社会主义的市场民俗志》,《当代中国研究通讯》第28期(2017年)。
    (27)关于八角鼓票房之人、事、物、情、声、韵的集中呈现,可以参阅该群体从1998年以来自办的季刊《八角鼓讯》。对于该群体在京城的传承演进,可参阅崔蕴华《说唱、唱本与票房:北京民间说唱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43-284页;谢磊《闲暇、生计与文化:北京八角鼓票房流变》,《满族研究》2016年第1期。关于当代北京评书书场形成的“音声北京”的观察与思考,可参阅杨旭东《当代北京评书书场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
    (28)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29)陈涌泉口述、蒋慧明整理:《清门后人:相声名家陈涌泉艺术自传》,文物出版社,2011年。
    (30)张青仁:《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年;岳永逸:《朝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1-122页。
    (31)岳永逸主编:《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125-134页。
    (32)吴良镛:《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论性问题》,《建筑学报》1991年第12期。
    (33)[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耿一伟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4)赵方忠:《“天桥”即将复兴》,《投资北京》2012年第8期。
    (35)马英等编:《演绎老天桥:2013八校联合毕业设计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
    (36)蔡加琪:《京城门脸大栅栏:老街的工具化与主客让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37)郑洁:《天桥演艺区联手百老汇剧院》,《北京商报》2011年2月28日。
    (38)胡兆燕:《“音乐剧之王”为“中国百老汇”揭幕》,《中国财经报》2015年6月25日。
    (39)岳永逸:《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177页。
    (40)[德]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金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41)[日]柳田国男:《海上之路》,史歌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87页。
    (42)陶赋雯:《城市记忆与影视形象建构:以“文化南京”城市形象为例》,《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3期。
    (43)段义孚:《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潘桂成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年,第187页。
    (44)段义孚:《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潘桂成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年,第188页。
    (4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19-256页。
    (46)张柠:《想象的衰变:欠发达国家精神现象解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7-258页。
    (47)[法]谢阁兰:《勒内·莱斯》,梅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48)朱利伟:《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挤到无法呼吸,也要有精神角落》,2018年7月18日澎湃新闻,参阅网页https://news.sina.com.cn/o/2018-07-18/doc-ihfnsvza0158290.shtml,登陆时间:2018年9月10日。
    (49)王钟的:《读书人一直都在只是恰巧你没发现》,《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14日。
    (50)么书仪:《晚晴戏曲的变革》(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49-240、359-414页。
    (51)岳永逸:《暴风雪的热度》,《书城》2016第1期。
    (52)金宇澄:《繁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
    (53)[美]杰克·伦敦:《深渊居民:伦敦东区见闻》,陈荣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54)[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55)宋念申:《“凯镇九人”事件五十年》,《读书》2018年第10期。
    (56)杨念群:《卖萌与政治》,《读书》2018第6期。
    (57)除前引的権田保之助和芳賀登关于浅草的调查研究之外,还可参阅[日]北野武:《浅草小子》,吴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8)[比利时]乔治·普莱:《普鲁斯特的空间》,张新木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5页。
    (1)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1-156页。
    (3)段义孚:《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潘桂成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年。
    (4)岳永逸:《天眼、日常生活与街头巷尾》,《读书》201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