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融禀赋结构理论下金融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的革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novation of Basic Idea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Law i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Endowment Structure
  • 作者:刘辉
  • 英文作者:Liu Hui;
  • 关键词:金融禀赋结构理论 ; 最优金融结构理念 ; 金融市场优先原则
  • 英文关键词:financial endowment structure theory;;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concept;;priority principle of financial markets
  • 中文刊名:DOUB
  • 英文刊名:Science of Law(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机构:厦门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20 17:23
  • 出版单位: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年:2018
  • 期:v.36;No.23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FX009)“新发展理念下中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立法问题研究”
  • 语种:中文;
  • 页:DOUB201805010
  • 页数:13
  • CN:05
  • ISSN:61-1470/D
  • 分类号:109-121
摘要
金融禀赋结构理论认为,反映实体经济要素禀赋的最优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的核心中间变量。只有实际金融结构与最优金融结构相符,金融体系的功能方能实现最大化。为此,金融法必须恪守最优金融结构理念,将最优金融结构作为引导金融立法和金融法律运行的指挥棒和试金石。最优金融结构理念在金融法原则上的映射是金融市场优先原则,要求国家在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将金融结构作为调控和监管的中介目标,保持对金融市场机制的充分尊重和敬畏,自觉维护和保障金融市场最优金融结构,以达到国家对金融市场的最优干预绩效。金融市场优先原则包含金融市场干预比例原则、金融市场理性假定原则和金融调制综合协调原则等三大子原则。
        On the basis of financial endowment structure theory,the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which reflects the real economy factor endowment is the core variables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ly when the actual financial structure conform to the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the func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could be maximization. Therefore,financial law must abide by the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concept,worship the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as the baton and touchstone of financial legislation and financial law operation. The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concept mapping in the principle of financial law is the priority principle of financial markets,it requires countries put financial structure as a intermediary target of financial macro-control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keep fully respect and awe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mechanism,consciously maintenance and guarantee the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intervention performanc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markets priority principle including three subsequent principles: proportion principle of financial market intervention,rational assumption principle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principle of financial markets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引文
[1]Mc Kinnon 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2]Shaw E 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Stulz R.Does Financial Structure Matter for Economic Growth:A Corporate Finance Perspective[M]//Asli Demirgüc-Kunt,Ross Levine.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Markets,and Development.Boston:MIT Press,2001.
    [4]Thorsten Beck,Asli Demirgüc-Kunt,Ross Levine and Vojislav Maksimovic.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irm,Industry,and Country Evidence[EB/OL].[2017-5-11].https://ssrn.com/abstract=632494.
    [5][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Allen F,Gale D.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M].Boston:MIT press,2000.
    [7]Raghuram G.Rajan and Luigi Zingales.Banks and Markets: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European Finance[EB/OL].[2017-5-11].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89100.
    [8]Asli Demirgüc-Kunt and Ross Levine.Bank-Based and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Cross-Country Comparisons[EB/OL].[2017-5-11].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569255.
    [9]项俊波.结构经济学——从结构视角看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的反思[M].苏剑,译.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13.
    [11]刘润葵.结构经济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Sinn H W.The Selection Principle and Market Failure in Systems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6(2):247-248.
    [13]吴敬琏.构建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4]陈经纬.金融法治与金融规制——转型时期逻辑与经济金融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5]丁任重,李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7,(1):3-10.
    [16]杨伟民.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1-12.
    [17]张守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J].中国法学,2014,(5):60-74.
    [18]冒佩华,王朝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2):17-23+91-92.
    [19]陈婉玲.独立监管组织法律研究——以金融业分业监管为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0]陈云贤,顾文静.中观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1]Goldsmith,Raymond William.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2]彭欢,邱冬阳.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3]陈雨露,马勇.金融体系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J].金融监管研究,2013,(5):1-21.
    [2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M].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6]Steven J·Burton.The Works of Joseph Raz:Law as Practical Reason[J].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9,62:747-793.
    [27]高振强.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的区别[J].重庆行政,2010,(1):43-45.
    [28]漆多俊.经济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9][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1]王申.法哲学三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3][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M].张茂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4]邢会强.金融危机治乱循环与金融法的改进路径——金融法中“三足定理”的提出[J].法学评论,2010,(5):46-53.
    [35]冯果.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国金融法制的变革[J].法学,2011,(9):93-101.
    [36]李长兵.商法理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7]李昌麒.经济法理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8]漆多俊,冯果.经济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9]李双元,蒋新苗,蒋茂凝.中国法律理念的现代化[J].法学研究,1996,(3):45-64.
    [40]吕世伦.法哲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1]宋方青.法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2]彭兴庭.金融法制的变迁与大国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3]田春雷.金融资源公平配置的法学分析——兼论中国金融法的新价值[J].法学评论,2013,(3):112-119.
    [44]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5]汪宁,张靓.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几点思考[J].债券,2014,(7):68-70.
    [46]余振,顾浩,吴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与实施效果——以中国央行PSL操作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16,(3):36-44.
    [47]谈李荣.金融结构变迁与法律回应——基于法与金融学的视角[J].金融服务法评论,2010,(1):24-35.
    [48]云鹤,胡剑锋,吕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2,(2):595-612.
    [49]赵崇生,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12):38-45.
    [50]叶文庆.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51]刘锡良,孙磊.金融结构视角中的金融安全论[J].经济学动态,2004,(8):78-82.
    [52]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3]席月民.浅析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6-08(3).
    [54]刘大洪.论经济法上的市场优先原则:内涵与适用[J].法商研究,2017,(2):82-90.
    [55]刘权.目的正当性与比例原则的重构[J].中国法学,2014,(4):133-150.
    [56]刘辉,陈向聪.我国信贷政策管理法制化之迷思与路径[M]//.张守文.经济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7]刘庆飞.多重背景下金融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8]张本祥,颜泽贤.复杂性视角下人类认识的若干局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18-20+109.
    [59]苏晓宏.法律中的假定及其运用[J].东方法学,2012,(6):3-11.
    [60]蔡元庆,黄海燕.监管沙盒:兼容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的长效机制[J].科技与法律,2017,(1):1-12.
    (1)从新近获取的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基于“金融深度”“金融可达性”以及“金融效率性”三大指标制定的《世界各国金融发展指数排名》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全球金融发展指数中仅名列第33位。参见山水:《2015世界各国金融发展指数排名》,http://www.elivecity.cn/html/chengshijingji/xinengyuan/309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09-25。
    (1)一般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个标准。参见丁文丽、刘学红:《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2年第6期,第44-45页。
    (1)金融法“三足定理”由邢会强教授提出,后经冯果教授进行了修正。参见邢会强:《金融危机治乱循环与金融法的改进路径---金融法中“三足定理”的提出》,《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第46-53页;冯果:《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国金融法制的变革》,《法学》2011年第9期,第93-101页。
    (2)本文统计和查阅了我们目前最广为采用的一些金融法教材。包括朱崇实:《金融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朱大旗:《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强力、王志诚:《中国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吴弘、李有星:《金融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实际上早已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世界银行著名经济学家DemirgrücKunt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Levine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在1999年便开始对其进行实证量化研究。Demirgüc-Kunt和Levine建立了包含市价总值对银行资产(Capitalization vs Bank)、成交总额对银行信贷(Trading vs Bank Credit)、成交总额对营业成本(Trading vs Overhead Cost)等要素的“金融结构综合指数”,这对于一国最优金融结构的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后,Beck、Demirgüc-Kunt、Levine、Maksimovic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企业、产业、国民经济三个层次对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检验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回归模型:Growthi=α’Xi+βFDi+γFSi+εi其中,因变量Growth为实际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X代表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其他因素的集合,FD是金融发展指标,FS是金融结构指标,ε为随机项。在金融结构指标方面,设计了金融结构活动力指标、金融结构规模指标、金融结构效率指标、金融结构综合指标、金融结构虚拟变量以及金融整体活动力指标等,这对于最优金融结构的跟踪和计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见张捷:《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香港科教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9-67页。)
    (2)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创新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即“SLO”)、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即“SLF”)、中期借贷便利工具(Midterm Lending Facility,即“MLF”)以及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即“PSL”)等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1)史际春教授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念和价值的具体体现。参见史际春:《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0页。
    (1)有商法学者提出,商法理念高于商法原则,商法原则是介于商法理念和商法具体规则之间的中间环节或纽带。参见李长兵:《商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
    (1)这里的金融市场主体既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主体,也包括民间资金的投资主体。
    (2)笔者认为,低侵扰性原则的提出是应对政府失灵风险的一种防范措施,其应当作为信贷政策管理权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参见刘辉:《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信贷支持体系的经济法逻辑---法理分析与路径选择》,《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58页。
    (3)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对信贷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实际执行情况做客观的影响力评价。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开始试点以来,目前房地产金融和涉农金融领域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参见汤莹玮、洪波:《我国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实践和思考》,《上海金融》2012年第6期,第39-40页。
    (1)这种关系表现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须具备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条件,同时,金融又必须具备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条件,金融才能更好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参见郑勇、贾娇:《浅析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https://wenku.baidu.com/view/952f4c66844769eae109ed62.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9-25。
    (2)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过行使信贷政策管理权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既有显性的调整又有隐性的调整。对特定产业的信贷支持或者限制,这属于第一层次的显性调整,这种调整会形成银行间接金融比例的上升。而同时这种信贷政策的运行,往往会成为调控受体再次融资时选择不同的融资形式的重要依据和考量因素,继而引发第二次的隐性调整。从宏观层面看,这可能也会导致银行融资和市场融资在总体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占比的改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