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本体论的实践转向、维度与旨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rx's Ontology: Turn, Dimensions and Orientation
  • 作者:董山民
  • 英文作者:DONG Shan-min;
  • 关键词:马克思 ; 实践 ; 本体论转向 ; 意义本体
  • 英文关键词:Marx;;practice;;ontological turn;;meaning ontology
  • 中文刊名:QSXK
  • 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 机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求是学刊
  • 年:2019
  • 期:v.46;No.250
  •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典实用主义现世信仰的义理及其践行研究(18BZX111)
  • 语种:中文;
  • 页:QSXK201903006
  • 页数:9
  • CN:03
  • ISSN:23-1070/C
  • 分类号:49-57
摘要
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本体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到马克思那里实现了转向:寻求世界始基的本体论转换为人类意义世界如何奠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抽象地谈论本体没有意义;人类以社会性的连接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产生意义世界,哲学应以此作为本体。然而,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意义世界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建意义世界,其意义本体论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
        Meta-physical ontology once had been dominated the main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Marx changed such situation into a turn. The ontology find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roblem about how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meaning world. For Marx, there is no point in talking about ontology abstractly. Philosophy should take it as the noumenon that human beings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the way of social connection and produce meaningful world. Marx, however, was facing a capitalist society in which the meaning world had been severely destroyed. Marx criticized capitalism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reconstructs the meaning world. His value orientation of meaning ontology is human liberation.
引文
(1)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6页。
    (3)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6页。
    (5)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第14-15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92页。
    (1)詹姆斯:《多元的宇宙》,吴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62页。
    (2)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9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6)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7)詹姆斯:《多元的宇宙》,吴棠译,第50-51页。
    (8)詹姆斯:《多元的宇宙》,吴棠译,第6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
    (3)“童真眼光和绝对给予的神话,是两个可怕的同谋。二者起源于并且助长了这种观念:认识被当作是对那些从感觉接受的粗糙材料的加工,通过净化仪式,或者通过有条不紊的分离解释,就可以发现这种粗糙材料。”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4页。
    (5)“我们经过深入的考察发现,马克思的本体论学说经过了以下五个不同的阶段--自我意识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第197-198页。
    (6)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王虎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丁立群:《哲学的功能:描述的和规范的--兼论实践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年第4期。
    (2)俞吾金:《俞吾金全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76页。
    (3)丁立群说:“在古希腊,科学是一种与功利无关的纯然的理论活动,而制作则完全是工匠的一种经验性的功利活动。培根把两者结合起来:科学的方法也必须为经验所证实。正是这样,才产生了所谓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即一种在物理学之下的机械学。所以,培根的思想在实践内涵及其实践哲学的历史演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转折作用,开创了另一种实践哲学的传统,即技术实践论传统。”参见丁立群:《实践哲学:两种对立的传统及其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第82-83页。
    (4)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9页。
    (5)蒯因说:“在本体论方面,我们注意约束变项不是为了知道什么东西存在,而是为了知道我们的或别人的某个陈述或学说说什么东西存在;这几乎完全是同语言有关的问题。”参见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江天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2页。
    (1)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第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140页。
    (3)廖申白这样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创制:“制作活动既然只以某种外在善为目的,活动本身就只是作为手段才是善的,或者从本质上说不是善。”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xxvi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3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7-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6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3-5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3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0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4页。
    (1)诺奇克提出了持有正义的三个主要论题,即获取的正义、转让的正义以及矫正的正义。参加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0-1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9页。
    (1)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