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移民与村落社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mmigrants and village community in Dal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作者:梁亚群
  • 英文作者:LIANG Ya-qun;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移民 ; 明清时期 ; 大理 ; 社区
  • 英文关键词:immigrant;;Ming and Qing dynasties;;Dali;;community
  • 中文刊名:YNZ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4
  •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5;No.181
  • 语种:中文;
  • 页:YNZZ201806018
  • 页数:8
  • CN:06
  • ISSN:53-1191/C
  • 分类号:124-131
摘要
明清时期,大理地区因中央政府的屯田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大规模的移民开始在大理地区定居及繁衍,形成了多民族分布与多姓杂居的村落形态。新的村落形态、权力结构、公共空间及信仰生成,移民以相同的文化而不同的聚集模式重构聚居地的生活。多姓杂居的村落形态,使村落的权力结构、庙宇与公共组织相对开放多元,维持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秩序,呈现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村落社会时态及国家权力的运作、多民族的交融对边疆基层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ue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of land reclamation as well as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began to settle and reproduce in Dali,forming a new kind of villages inhabited by different familie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New village forms,power structures,public spaces and beliefs emerged. The immigrants reconstructed their life in the new settlements with the same culture but different aggregation patterns. Such village pattern with different families surviving with their typical family-names made the village's power structure,temples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 relatively open and diverse,and maintained its unique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style,a mirror of the integrated influence of the typical village pattern,the state power and the ethnic fusion on the local society in Dal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引文
(1)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7页。
    (2)(清)李世保,张圣功纂修:《乾隆·云南县志》卷一“元集·村屯”,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3)云南省鹤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鹤庆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4页。
    (1)云南省鹤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鹤庆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4~735页。
    (2)周宗麟纂修: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三“建设部,户籍”,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3)(清)钮方图纂,侯允钦纂修:《邓川州志》卷之四,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
    (4)弥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弥渡县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5)(清)李其馨编:《赵州志》卷之一“户口”,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6)(清)李世保,张圣功纂修:乾隆《云南县志》卷一“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7)张佩国:《地权·家户·村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8)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页。
    (9)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09页。
    (1)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31~332页。
    (1)《许姓源流世系图》刻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为许姓十二、十三代人所立,田、许两姓同一时间入滇,所以至清中期乾隆后期,已经繁衍了十二、十三代。
    (2)《大理卫后千户所为申明制水利永为遵守事奉》,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17~318页。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4)(清)钮方图纂,侯允钦纂修:《邓川州志》卷之四,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
    (5)(清)钮方图纂,侯允钦纂修:《邓川州志》卷之四,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
    (1)(清)钮方图纂,侯允钦纂修:《邓川州志》卷之七,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
    (2)(清)伍青莲纂修,《云南县志》“祠祀”,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抄本,不分卷。
    (3)(清)李世保,张圣功纂修:乾隆《云南县志》卷一“元集·祠祀·群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5)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丛书·本主篇(上)》,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6)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丛书·本主篇(上)》,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丛书·本主篇(上)》,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230页。
    (2)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22页。
    (3)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23~324页。
    (4)(清)钮方图纂,侯允钦纂修:咸丰《邓川州志》卷之四,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
    (5)杨聪编著:《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48~49页。
    (6)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25~327页。
    (1)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33~336页。
    (2)马存兆编:《大理凤仪古碑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版,第339~340页。
    (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