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村落共同体现代转型的逻辑与政策回应——基于弥勒山兴村的观察与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ogic and policy respons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Shanxing Village of Mile County
  • 作者:蒋小杰 ; 赵春盛
  • 英文作者:JIANG Xiao-jie;ZHAO Chun-she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School of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Yun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村落共同体 ; 乡村治理 ; 基层治理
  • 英文关键词:village community;;rural governance;;grassroots governance
  • 中文刊名:YNZ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6;No.182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0012);;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2017040)阶段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NZZ201901009
  • 页数:10
  • CN:01
  • ISSN:53-1191/C
  • 分类号:51-60
摘要
确定村落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关键环节在于探寻变迁的路径。无论是基于学理的逻辑分析,还是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都表明了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中村落共同体的转型不能听任市场经济和资本力量的冲击和激荡,村落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实现转换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力量适度在场。村落共同体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权威认同的变迁,无不显示着国家建制性权威资源的积极发挥,是实现村落共同体的现代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The key to determin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is to explore its path to change. Wheth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logical analysis,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data,it shows that we cannot let market economy and capital force take our toll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 community in a catching-up country like China.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is the moderate presence of state power. The change of socio-economic life and the author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suggest that the a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authoritative resources of the state is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引文
(1)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思想战线》2004第1期。
    (2)王露:《村落共同体---文化自觉视野中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光明日报》2015年6月1日。
    (3)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288页。
    (4)何平:《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理论参考》2012年第7期。
    (5)郭圣莉等:《乡村共同体的瓦解与重建---我国乡镇治理的困境及其自治要素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毛丹:《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1)祁建民:《战前日本的中国观与“共同体”理论》,《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3期。
    (2)[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4)[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GrahamD ay.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p1-2.
    (6)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7)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8)周金运:《传统与变迁:以一个壮家村落为研究个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2)曹海林:《乡村社会交换的演变及其生成逻辑》,《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1)李培林:《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3)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天府新论》2005年第4期。
    (4)[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111页。
    (5)郑也夫:《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4期。
    (6)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徐理响:《论乡村变迁与发展的政治文化指向》,《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2)毛丹:《构建从农民到市民的连续谱---关于农民市民化政策的观察与评论》,《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3)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天府新论》2005年第4期。
    (4)曹海林:《乡村社会交换的演变及其生成逻辑》,《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5)周松强:《乡风文明与村落共同体的重构---义乌市祥贝村“文化兴村战略”解读》,《学理论》2012年第1期。
    (6)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陈天祥等:《多元权威主体互动下的乡村治理---基于功能主义视角的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1期。
    (1)D.L.Brown&L.Kulscar.Rural Families and Rural.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Eastern European Countryside,2000(6)
    (2)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2)张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与乡村社会重建》,《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3)毛丹,彭兵:《市场推动、政府干预与农民行动---加拿大乡村的兴衰及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郭亮:《政治场域下的村落共同体遭遇---以赣南竹村为表述对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2)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会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彭华:《论农村社区的重建与转型》,《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1)任强,毛丹:《中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五种实践逻辑---基于对浙江省的政策与实践观察》,《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