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殷商甲骨文可识字构形分析(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Literacy 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Oracle in Yin and Shang Dynasties
  • 作者:雷缙碚
  • 英文作者:LEI Jinbei;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甲骨文 ; 可识字 ; 构形分析
  • 英文关键词:oracle;;literacy;;configuration analysis
  • 中文刊名:HY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40;No.22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甲骨文字形义关系及字符系统研究”(16BYY119);;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殷商甲骨文字符系统研究”(15A031);;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团队项目“文字学”(SWU1709128)
  • 语种:中文;
  • 页:HYSF201902013
  • 页数:11
  • CN:02
  • ISSN:43-1453/Z
  • 分类号:71-81
摘要
结合甲骨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出殷商甲骨文可识字的一部分(范围相当于《说文》第二卷)共计122字。可逐一作构形分析。字目为:小少八分曾介■公必余审释牛牡犅牝犗牟牢■口咙吹名君召问唯启咸吉周唐噎■吝各■唬喁■由凵■单■丧走■止歱歬历归疌登癹步岁此正■巡徒■进遝■逆遭遘逢通迻送达■逋逃追逐■遏■远逴邍■彶■退後徲得■律御■建延行街■齿■跽踰踊跻■跀躊疋品喦龠龢册。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orthopaedic,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iteracy part of oracle in the Yin and Shang Dynasties(the scope is equivalent to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text) amounts to 124 words. The configuration analysis can be done one by one.
引文
[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高鸿缙.中国字例[M].台北:三民书局,1976.
    [3]于省吾.双剑誃殷栔骈枝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刘桓.甲骨文字考释(四则)[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
    [7]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8]徐中舒.怎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G]//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刘桓.甲骨征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0]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1] 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 周忠兵.甲骨文中几个从“丄(牡)”的字的辨误[G]//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13]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 唐兰.殷虚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 冯时.殷人疾病考佚[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
    [16]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7] 周策纵.说“尤”与蚩尤[G]//甲骨文献集成:第十三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18] 王辉.殷墟玉璋朱书文字蠡测[J].文博1996(5).
    [19]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0] 蒋玉斌.甲骨缀合所得新字新形研究[G]//古文字学青年论坛.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
    [21] 杨树逹.卜辞求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2] 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3] 陈剑.释“■”[G]//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4] 夏渌.学习古文字琐记二则[G]//古文字研究:第十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 陈秉新.释■及从■之字[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
    [26] 潘玉坤.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7]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8] 赵诚.甲骨文简明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9] 唐兰.怀铅随录[J].考古社刊1936(5).
    [30] 谢明文.商周文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1]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
    [32] 陈剑.释“疌”及相关诸字[G]//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3] 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4] 郭沫若.殷契萃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
    [35] 陈炜湛.花东卜辞田猎说[G]//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29届年会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2年10月。
    [36] 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37] 张亚初.古文字流源疏证释例[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
    [38] 于省吾.双剑誃殷栔骈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9] 刘钊.古文字考釋論叢[M].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40] 蒋玉斌.释殷墟■组卜辞中的“兆”字[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41] 张桂光.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2] 刘桓.释甲骨文“■”“遏”[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43] 陈剑.“邍”字补释[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44] 单育辰.释“■”[G]//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2013.
    [45] 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G]//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
    [46]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7]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48] 陈汉平.屠龙绝绪[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49] 闻宥.闻宥论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85年.
    [50] 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G]//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51] 蔡哲茂.说殷卜辞中的“圭”字[G]//汉字研究: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2] 郭沫若.卜辞通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3] 闻一多.释龋[G]//中国文字:第四十九册.台北:台湾大学,1973.
    [54] 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55] 陈剑.金文字词零释(四则)[G]//古文字学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56] 张政烺.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J].中国语文1965(4).
    [57]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