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锐乡土小说的空间形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爱松
  • 关键词:李锐 ; 乡土小说 ; 空间形式
  • 中文刊名:DDWT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 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3-01
  • 出版单位:当代文坛
  • 年:2019
  • 期:No.244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中国的‘文学’概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JJD750008
  • 语种:中文;
  • 页:DDWT201902017
  • 页数:10
  • CN:02
  • ISSN:51-1076/I
  • 分类号:114-123
摘要
李锐的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分别由短篇作品《送葬》和《北京有个金太阳》演化而来。作者采用并置和折叠、互文和讽拟等艺术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同时性逻辑取代时间的线性逻辑,建构起了小说的空间形式。通过将时间空间化,李锐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作家按时间的递进关系讲述中国乡土故事的技法,更多地呈现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永恒人生的原状和本色。
        
引文
(1)例如: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载《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周政保《白马就是白马……--关于小说家李锐》,载《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南帆《叙述的秘密--读李锐的长篇小说〈万里无云〉》,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4期;王尧《李锐论》,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王德威《一个人的“创世纪”》,载《读书》2012年第2期。
    (2)《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42页。
    (3)Roman Ingarden,The Literary Work of Art,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pp.222-223.
    (4)Eric S.Rabkin,“Spatial Form and Plot”,in Jeffrey R.Smitten and Ann Daghistany(eds),Spatial form in Narrative,Cornell University,1981,p.99.
    (5)Joseph Frank,The Idea of Space For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1,p.10.
    (6)[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7)Joseph Frank,The Idea of Spatial For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1,pp.16-17.
    (8)[法]克劳德·西蒙:《关于〈弗兰德公路〉的创作过程》,载《弗兰德公路》,林秀清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268页。
    (9)(12)李锐:《重新叙述的故事--代后记》,载《无风之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第208页。
    (10)汪曾祺:《自序》,载《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1)(13)[俄]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理论》,载《小说理论》,白春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第316页。
    (14)[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15)Julia Kristeva,“Nous Deux”or a(Hi)story of Intertextuality’,Romanic Review,Jan-Mar 2002,Vol.93,Issue1/2,pp.7-13.
    (16)‘Word,Dialogue and Novel’,in Toril Moi(ed.),The Kristeva Reader,Blackwell,1986,p.37.
    (17)[俄]巴赫金:《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载《小说理论》,白春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7页。
    (18)[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68页。
    (19)李锐:《生命的报偿》,载《厚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20)Susan Stanford Friedman,‘Spatial Poetics and Arundhati Roy’s The God of Small Things’,in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Rabinowitz(eds),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Blackwell,2005,pp.197-198.
    (21)Walter Benjamin,Der Erzhler:Betrachtungen zum Werk Nikolai Lesskows,Gesammelte Schriften,Band II·2,Suhrkamp,2015,P.440.
    (22)钱锺书:《〈走向世界〉序》,载《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2页。
    (23)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24)David Mickelsen,‘Type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Narrative’,in Jeffrey R.Smitten and Ann Daghistany(eds),Spatial form in Narrative,Cornell University,1981,p.65.
    (25)Joseph Frank,The Idea of Spatial For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1,p.21.
    (26)Joseph Frank,‘Spatial Form:Thirty Years After’,in Jeffrey R.Smitten and Ann Daghistany(eds),Spatial form in Narrative,Cornell University,1981,pp.227-2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