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演化与变革:制度变迁视域下的家国关系研究——兼论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制度因素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olution and Reform:Research on State Relations in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Transformation Discussing with the Institution Factors of Stay-at-home Family Separation in the Rural Area
  • 作者:聂飞
  • 英文作者:Nie Fei;
  • 关键词:制度 ; 国家 ; 家庭 ; 制度变迁 ; 农村
  • 中文刊名:LXS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 机构:洛阳师范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宁夏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14
  • 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治理及公共政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8YJC810005);; 2018年度洛阳师范学院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制度变迁中家庭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研究”(项目编号:2018-PYJJ-020)
  • 语种:中文;
  • 页:LXSK201902015
  • 页数:9
  • CN:02
  • ISSN:64-1001/C
  • 分类号:110-118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集体化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不同的制度设计构建出不同的家庭政策,进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家国关系,二者关系的变迁对农村社会发展、家庭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集体化时期,"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与传统家户制进行了最彻底的"决裂","去家庭化"改造让农村呈现有"集体"无"家庭"的社会状态。改革开放后家户制回归,伴随着小农社会化,"四化"不同步,传统家户出现"异化"——家庭离散化。家国关系是制度变迁的产物,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家与国始终处于非常态,在与国家的"博弈"中,家庭处于弱势地位,家庭并未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护,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在国家治理时代,要解决留守家庭离散问题,必须将家庭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重构家庭政策,通过家国的责任分担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终止留守、解决离散,让农民及其家庭平等共享尊严、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
        
引文
[1]陈映芳.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J].交大法学,2010(1):145-168.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62.
    [3][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15、116.
    [4]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6.
    [5]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137.
    [6]傅兆君,史纪新.经济体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诺斯的经济史观和制度变迁理论新解[J].江苏社会科学,2001(6):7-15.
    [7]王金玲.市场化对农村女性价值地位的改建:以经济学为视角,以浙江为例[J].浙江学刊,1999(3):84-90.
    [8]刘洁,祁春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基于诺斯理性选择模型的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04-108.
    [9]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02.
    [10]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423.
    [11]聂飞.国家政策中家庭取向的嬗变[J].求实,2017(10):63-73.
    [12]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3(8):102-207.
    [13]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3):133-160.
    [1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5.
    [15]董国礼,谢燕清.家庭形态的想象与重构:一个分析性框架:1949年以来的国家权力实践[J].中国研究,2014(1):109-137.
    [16]曹和平,顾秀林.农村发展:寻求超越家庭组织的适度形式:对人民公社组织制度的反思[J].农业经济丛刊,1987(3):16-2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95.
    [18]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8.
    [19]陈前.人民公社制度与农村家庭经济[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7-81.
    [20]虞金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反思[J].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109-111.
    [21]张显未.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问题,2009(11):10-17.
    [22]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7):5-13.
    [23]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8.
    [24]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9-16.
    [25]贺青梅.生活社会化:小农的经济压力与行为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3-17.
    [26]刘筱红,施远涛.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研究:基于“新四化”的视角[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7-82.
    [27]图解十八大报告之四:“四化同步”[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220/c164113-19954396.html,2012-12-20.
    [28]胡湛,彭希哲.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2012(2):3-10.
    [29]杨善华.30年乡土中国的家庭变迁[J].决策,2009(3):37.
    [30]张秀兰.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3(6):84-207.
    [31]刘筱红,施远涛.“四化同步”发展下留守妇女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研究:基于中西部六省农村的实地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4(1):81-89.
    [32]徐勇,林冠.论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户生产能力提高的非均衡性:以社会化小农为分析视角[J].江汉论坛,2011(8):5-8.
    [33]赵家鑫.发展型家庭政策兴起的背景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3):91-94.
    [3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164.
    [35]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113-207.
    [36]周全德.新型城镇化要求提升家庭发展能力[J].中国国情国力,2014(3):40-42.
    [37]张军.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的新尝试[J].中国报道,2013(3):36-37.
    [38]孙战文.农民工家庭迁移决策与迁移行为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70-180.
    [39]金一虹.离散中的弥合:农村流动家庭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2):98-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