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呐喊》《彷徨》延长线上的《故事新编》——以权力结构中的“人”为视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蒋永国
  • 中文刊名:LXYJ
  • 英文刊名:Luxun Research Monthly
  •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31
  • 出版单位:鲁迅研究月刊
  • 年:2019
  • 期:No.443
  • 语种:中文;
  • 页:LXYJ201903004
  • 页数:14
  • CN:03
  • ISSN:11-2722/I
  • 分类号:29-41+51
摘要
<正>鲁迅小说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分开讨论;二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考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的历史过程,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运演轨迹的展现,也是鲁迅探寻中国人出路的艰难跋涉。鲁迅在三部小说集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对权力结构中的"人"进行了客观展现。从这个角度考察《呐喊》《彷徨》延长线上的《故事新编》,可找到鲁迅小说的演变轨迹和内在统一性,明晰鲁迅对权力结构中的"人
        
引文
① 王富仁在《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中论及相关问题(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215、324页),钱理群在《与鲁迅相遇》中也分析了处在权力层级最底层的人(见《与鲁迅相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下同),第119、131页)。
    ② 参见周永坤:《权力结构模式与宪政》,《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③ 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3、46、51页。
    ④ 吴晗认为有这几类绅士:免职退休居于乡间的;父兄在朝当政的;考上秀才举人进士未做官的(见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下同),第37页)。
    ⑤ 周建人口述,周晔编写:《鲁迅故家的败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⑥ 唐文明:《摆脱秦政:走向共和的内在理由》,《文史哲》2018年第4期。
    ⑦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下同),第306页。
    ⑧ 参见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年谱》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⑨ 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⑩ 参见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70页。
    (11) 鲁迅在与许广平的书信中写道:“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使奴才主持家政,哪里会有好样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见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第31-32页)
    (12)(49) [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下同),第85、101页。
    (13)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第449页。
    (14) 李宗英、张梦阳主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15)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第131页。
    (16) 老栓去取人血馒头看见刽子手像两把刀一样的眼光,吓得缩小了一半;面对提供获得人血馒头消息的满脸横肉的康大叔,老栓夫妇恭恭敬敬;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不明白儿子为何而死,抱怨亲戚的冤枉,寄希望于迷信(见鲁迅:《呐喊·药》,《鲁迅全集》第1卷,第464、467、471页)。
    (17)(22)(43)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18、2、29页。
    (18) 李欧梵:《鲁迅的小说》,伍晓明译,乐黛云主编:《当代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9) 瞿秋白:《俄乡纪程》,太白文艺出版1995年版,第443页。
    (20) 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提出。梁展根据德文指出,“末人”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塑造的最极端化的“人”的类型;二是指权利意志价值序列上最后的也是最劣的人(参见梁展:《颠覆与生存》,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21) 陈旭麓说:“当赵大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阿Q要申明,他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这虽然是20世纪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但却逼真地反映了传统家族制度下的心态。”(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11页)
    (23) 鲁迅:《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鲁迅全集》第4卷,第289页。
    (24)(48)(51) 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27、224、225页。
    (25)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11页。
    (26) 鲁迅留日时在《破恶声论》中谈及:“盖浇季士夫,精神窒塞,惟肤薄之功利是尚,躯壳虽存,灵觉且失。于是昧人生有趣神之事,天物罗列,不关其心,自惟为稻粱折腰;则执己律人,以他人有信仰为大怪,举丧师辱国之罪,悉以归之,造作躗言,必尽颠其隐依乃快。不悟墟社稷毁家庙者,征之历史,正多无信仰之士人,而乡曲小民无与。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见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第8卷,第30页。)
    (27)(28) 参见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53-354、353页。
    (29) [日]中井政喜:《鲁迅探索》,卢茂君、郑民钦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页。
    (30)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326页。
    (31) 小说中写道,京师的小孩在大门口看到运来愉悦万岁爷的大乌龟,大声嚷起来围住运龟的车子说:“妈妈,你瞧呀,好大的乌龟!”,然而却被给万岁爷当差的人告知:“小鬼,快滚开!这是万岁爷的宝贝,当心杀头!”(见鲁迅:《故事新编·理水》,《鲁迅全集》第2卷,第398页。)
    (32)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鲁迅全集》第2卷,第472页。
    (33) 参见叶之文:《鲁迅小说〈采薇〉的深层意蕴》,《温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34)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第116页。
    (35)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鲁迅全集》第6卷,第10页。
    (36)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集,第540页。
    (37)(56)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集,第329、324-330页。
    (38) 鲁迅:《故事新编·出关》,《鲁迅全集》第2卷,第461页。
    (39) 鲁迅在写给徐懋庸的信中说:“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我对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见鲁迅:《书信·360221致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4卷,第36页)。
    (40)(59) 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17、42页。
    (41) 鲁迅:《故事新编·起死》,《鲁迅全集》第2卷,第486页。
    (42) [日]岸阳子:《鲁迅的知识分子观——以〈关于知识阶级〉为中心》,吴念圣译,收[日]藤井省三主编:《日本鲁迅研究精选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下同),第113-114页。
    (44)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鲁迅全集》第2卷,第439页。
    (45)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鲁迅全集》第3卷,第232页。
    (46) 焦石文:《中国权力结构转型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页。
    (47)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鲁迅全集》第2卷,第414-415页。
    (50)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47页。
    (52) 吴敏:《晚年鲁迅与“周扬等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11期。
    (53) 参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见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6卷,第546-558页),《360825致欧阳山》和《360828致杨霁云》(见鲁迅:《书信》,《鲁迅全集》第14卷,第133、138页)。
    (54) 鲁迅:《书信·350104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第13卷,第330页。
    (55)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2、33页。
    (57)(58)(60)(62) 参见[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李冬木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146、170、170页。
    (61)参见郝庆军:《疏离与亲近:鲁迅与中共高层结识及秘密交往》,《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4期。
    (63)[日]丸山昇:《鲁迅·革命·历史》,王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64)鲁迅讲:“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见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57页)。
    (65)宋志坚推测“夏瑜”就是“夏禹”谐音,指涉革命者为建成新国家所具有的献身精神和实干精神。(见宋志坚:《鲁迅根脉》上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19页)
    (66)参见[日]汤山土美子:《爱与复仇的新传说:从〈铸剑〉解读鲁迅的‘性的复权’与‘生之定义’》,收[日]藤井省三主编:《日本鲁迅研究精选集》,第262页。
    (67)李冬木:《鲁迅与日本书》,《读书》2011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