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镜铭文中的“宜”与“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Yi”(宜) and “Li”(利) in the Bronze Mirror Inscriptions of the Han Dynasty
  • 作者:武振玉 ; 王丛慧
  • 英文作者:WU Zhen-yu;WANG Cong-hui;
  • 关键词:汉镜铭文 ; ; ; 词义发展 ; 语言风格
  • 英文关键词:the bronze mirror inscriptions of the Han Dynasty;;Yi(宜);;Li(利);;development of word meaning;;language style
  • 中文刊名:JLDB
  • 英文刊名: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年:2019
  • 期:v.59;No.27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0201);;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01832018C112)
  • 语种:中文;
  • 页:JLDB201904022
  • 页数:9
  • CN:04
  • ISSN:22-1063/C
  • 分类号:207-214+226
摘要
"宜"是汉镜铭文中的一个高频词,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与之同义的"利"也频繁出现。镜铭中"宜"与"利"既有同义性,又在分工上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综合传世文献中表"利"义之"宜"出现的有限频次与"宜""利"的词义演变路径的梳理,可以发现汉镜铭文中的"宜"是一个承古词,反映了汉镜铭文用词的古雅特色和语言表达形式的高度程式化特点。
        "Yi"( 宜) was a high-frequency word in the bronze mirror inscriptions of the Han Dynasty,which was used as verbs and adjectives."Li"( 利),which had the same meaning,were also used frequently.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Yi"( 宜) and"Li"( 利) in the bronze mirror inscriptions of the Han dynasty,we found that they are not only synonymous,but also complementary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of each character. By sorting out the semantic evolution paths of "Yi"( 宜) and"Li"( 利),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limited frequency of those"Yi"( 宜) which means"Li"( 利) in the handed-down literature,we found that "Yi"( 宜) belonged to an ancient word. It showed the stylized features of the mirror inscriptions and also its elegant language style.
引文
[1]鹏宇:《两汉镜铭文字整理与考释》,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3年。
    [2]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1期。
    [3]李圃:《古文字诂林》第4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5]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6]张玉金:《释甲骨金文中的“宜”字》,《殷都学刊》,2008年2期。
    [7]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8]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9]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年。
    [10]陈初生编撰、曾宪通审校:《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王文耀:《简明金文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2]朱凤瀚:《有关?其卣的几个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13]叶正渤:《?其卣三器铭文及晚殷历法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6期。
    [14]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连劭名:《?其三卣铭文新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16]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17]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8]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9]董莲池:《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中国古文字研究》第1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王辉:《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1]孙作云:《说“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文物》,1958年1期。
    [22]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23]刘雨、严志斌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24]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5]李学勤:《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6期。
    [26]王伟:《从秦子簋盖词语说到秦子诸器———兼与董珊先生商榷》,《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27]董珊:《秦子姬簋盖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6期。
    [28]王辉:《秦子簋盖补释》,《华学》第9—1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30]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
    [31]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3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1)各家多同意“俎”“宜”同字(或后分化),《甲骨文字诂林》也持此观点。详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3325-33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相关引例见《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金文引得·春秋战国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1册(刘雨、卢岩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2册(刘雨、严志斌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器名后括号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的编号和分期(“殷”指殷商时期、“西早”指西周早期,其他同此)。
    (3)《诗经》11例、《墨子》5例、《周易》1例、《仪礼》2例、《周礼》41例、《左传》3例、《国语》4例、《战国策》1例、《晏子春秋》1例、《庄子》6例、《荀子》8例、《韩非子》13例、《吕氏春秋》12例。
    (4)《墨子》6例、《周易》6例、《周礼》5例、《左传》3例、《国语》3例、《战国策》4例、《晏子春秋》2例、《庄子》7例、《荀子》14例、《韩非子》2例、《吕氏春秋》8例。
    (5)《尚书》1例、《诗经》8例、《孟子》4例、《左传》1例、《国语》2例、《战国策》8例、《晏子春秋》4例、《庄子》2例、《荀子》4例、《韩非子》13例、《吕氏春秋》5例。
    (6)《论语》1例、《孟子》5例、《左传》29例、《国语》5例、《晏子春秋》7例、《荀子》1例、《韩非子》9例、《吕氏春秋》7例。
    (1)《孟子》5例、《左传》1例、《战国策》1例。
    (2)《墨子》2例、《周易》7例、《仪礼》1例、《左传》2例、《战国策》2例、《晏子春秋》1例、《吕氏春秋》1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