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廉江方言看粤语“佢”字处置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antonese disposal construction with keoi (佢): Evidence from the Lianjiang dialect
  • 作者:林华 ; 李敏盈
  • 英文作者:LIN Huayong;LI Minying;
  • 关键词:粤方言 ; 处置句 ; “佢” ; 语法化
  • 英文关键词:Cantonese;;disposal construction;;keoi(佢);;grammaticalization
  • 中文刊名:YWZG
  • 英文刊名: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机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中国语文
  • 年:2019
  • 期:No.388
  • 基金: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YY00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178、14ZDB103、15ZDB100)的支持
  • 语种:中文;
  • 页:YWZG201901009
  • 页数:14
  • CN:01
  • ISSN:11-1053/H
  • 分类号:91-103+130
摘要
广东廉江粤方言有"佢"字处置句,不存在发展成熟的介词型处置句及其混合形式。本文在对廉江方言"佢"字句的句法语义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比较广州话"佢"字句的异同,认为粤语"佢"字句的功能是为达成某结果或状态(非现实情况)进行主观处置,"佢"已完成由代词向处置标记的演变。与"持拿"义动词的语法化相比,廉江方言"佢"字句的构式化程度较高。联系粤西及广西等边缘地区粤方言的处置句类型,本文认为粤方言典型的处置句应是"佢"字句,反映了其较强的VO型汉语方言的特点。
        In the Lianjiang dialect, a subdialect of Cantonese,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is marked solely by the resumptive pronoun keoi( 佢) instead of prepositions or the co-occurrence of both. By describing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keoi-construction and comparing it with its counterparts in Guangzhou Cantones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keoi, originally a pronoun, has evolved to mark a kind of subjective disposal for( irrealis) results or states. The keoi-construction shows a higher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than other disposal constructions marked by the prepositions which derived from verbs meaning ' to hold', and is considered as a representative disposal construction in Cantonese, a strong VO dialect.
引文
陈山青施其生 2011 《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第2期。
    陈泽平 1998 《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邓思颖 2003 《词序的问题:与格结构的差异》,《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雅琳 2009 《广东粤方言处置句比较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干敏 2011 《九江方言中的处置式“佢”字句》,《现代语文》第7期。
    黄晓雪 2011 《宿松方言中句末带“佢”的祈使句》,《语言研究》第2期。
    黄燕旋 2015 《揭阳方言的复指型处置句》,《语言研究集刊》第2期。
    黄映琼 2006 《梅县方言语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如龙张双庆 1999 《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四辑》《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炜 1993 《“将”字句与“把”字句》,郑定欧主编《广州话研究与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 耘陈定方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林华勇郭必之 2010 《廉江粤语“来/去”的语法化与功能趋近现象》,《中国语文》第6期。
    林华勇李敏盈 2017 《转述与直述——粤语言说性语气助词的功能分化》,吴福祥、陈前瑞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八)》,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 2000 《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香港亚太语文教育学报》第3卷第2期。
    卢旖维 2014 《粤语非典型复指“NP佢”考察》,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麦耘 2003 《广州话以“佢”复指受事者的句式》,《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 1997 《广州话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单韵鸣 2012 《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的变异》,《暨南学报》第3期。
    沈家煊 2002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第5期。
    施其生 2009 《汉语方言中语言成分的同质兼并》,《语言研究》第2期。
    王力 1984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吴福祥 2003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第3期。
    项梦冰 1997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辛永芬 2011 《豫北浚县方言代词复指型处置句》,《中国语文》第2期。
    许宝华汤珍珠 1988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
    殷何辉 2010 《孝感方言中带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汉语学报》第3期。
    张洪年 2007 《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张双庆 1999 《香港粤语的代词》,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
    朱冠明 2005 《湖北公安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方言》第3期。
    左林霞 2001 《孝感话的“把”字句》,《孝感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
    Cheung, Samuel Hung-nin 1992 The Pretransitive in Cantonese, 《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Man, Patricia Yuk-Hing 1998 Postverbal KEOI as a marker for nonasserted bounded clauses. In Stephen Matthews (ed.), Studies in Cantonese Linguistics,53-62. Hong Kong: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1)如上海(许宝华、汤珍珠,1988)、福建福州(陈泽平,1998)、连城(项梦冰,1997)、广东梅县(黄映琼,2006)、湖北孝感(殷何辉,2010)、河南浚县(辛永芬,2011)、湖南汨罗(陈山青、施其生,2011)、江西九江(干敏,2011)、广东揭阳(黄燕旋,2015)等方言。
    (2)Cheung(1992)认为“前及物动词句”(即“将”字句)产生机制是一个复制过程:原本的“S+V+O”结构经历了话题化,宾语得以提前并复制形成“S+将-O+V+O”结构;句末宾语用“佢”代替,成为“S+将-O+V+佢”结构;删除句末的“佢”,成为了前及物结构“S+将-O+V”。该文认为,最后的删除并非强制,从而导致“S+将-O+V”和“S+将-O+V+佢”两种格式并存;当一个前及物动词句逆向变回“V-O”语序时,“将-O”删除,句末的“佢”存留,形成“S+V-X+O+佢”格式。邓思颖(2003:114)认为粤语的“佢”原本位于动词前,为“将+宾语+佢+动词”格式,后来动词前移,“佢”出现在句末,形成“将+宾语+动词+佢”格式;若粤语的处置句没有“将”,动词继续前移填补其空位,从而形成“动词+宾语+佢”的语序。
    (3)以往对粤语“佢”字句句法语义特征的讨论集中在受事、谓语动词及句类等方面。如Cheung(1992)指出“混合型”处置句只用第三人称单数,受事不能是第一、二人称;“混合型”和“复指型”句法语义特点相似等。麦耘(2003)认为“复指型”具有以下句法语义特点:要有表示结果的成分;“佢”不一定在句末,但要在表结果的成分之后;施事可省,受事不能是第一、二人称;“复指型”的状语放在动词前,“混合型”的状语放在“将”之前。冯雅琳(2009)观察到“佢”字句只表“未然”。卢旖维(2014)认为粤语“佢”字句存在高及物性的特点,体现为动词动作性强、施事性强、宾语受影响程度高的特点。
    (4)两个相同形式一起出现时,常合并成一个形式。如普通话的句子“吃了”中的“了”实际上是两个(朱德熙,1982:210),减省了一个。施其生(2009)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同质兼并”现象。
    (5)以上方言点的研究请参看陈泽平(1998:197)、黄燕旋(2015)、许宝华和汤珍珠(1998:481)、黄映琼(2006:44)、项梦冰(1997:421-422)、黄晓雪(2011)、陈山青和施其生(2011)、左林霞(2001)、殷何辉(2010)、朱冠明(2005)、辛永芬(2011)等的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