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税收优惠、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投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ax Incentives, Supply-side Reform and Firms' Investment
  • 作者:刘啟仁 ; 赵灿 ; 黄建忠
  • 英文作者:Liu Qiren;Zhao Can;Huang Jianzhong;
  • 关键词:税收优惠 ;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 固定资产投资 ; 企业税收 ; 企业减税
  • 中文刊名:GLSJ
  • 英文刊名:Management World
  • 机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管理世界
  • 年:2019
  • 期:v.3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企业产品加成率测度与对外贸易的福利分解研究”(项目号:17BJL110)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GLSJ201901011
  • 页数:20
  • CN:01
  • ISSN:11-1235/F
  • 分类号:85-103+121
摘要
企业减税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实验分析税收优惠增加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2010~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详细的新增固定资产结构数据和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带来了额外的税收优惠,资产结构越偏长期税收优惠越大。该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行业内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对资产偏长期和急需更新固定资产的企业助推作用尤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影响了企业"自购"或"租赁"固定资产的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其租赁的概率;其带来的额外税收优惠还起到类似"无息贷款效应",减轻了企业现金流压力,助推了经营绩效好但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自购"固定资产。然而,该政策的投资促进效应可持续性较弱,其作用也受制于企业融资实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税收政策的微观影响机制,识别出影响该政策效果发挥的具体因素,为中国更好地利用税收政策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提供借鉴。
        
引文
(1)Auerbach,A.J.,and K.Hassett,1991,“Recent U.S.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A Disaggregate View”,Carnegie-Rochester Confer.Series on Public Policy,Vol.35(C),pp.185~215.
    (2)Auerbach,A.J.and K.Hassett,2009,Taxes and Business Investment:Lessons from the Past Decade,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
    (3)Cai,J.and A.Harrison,2011,“The Value-Added Tax Reform Puzzle”,NBER Working Papers:17532.
    (4)Cherniwchan,J.,2017,“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Evidence from NAFTA and U.S.Manufactur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05,pp.130~149.
    (5)Chirinko,R.S.,S.M.Fazzari and A.P.Meyer,1999,“How Responsive is Business Capital Formation to its User Cost?An Exploration with Micro Dat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74(1),pp.53~80.
    (6)Cummins,J.G.,K.A.Hassett and R.G.Hubbard,1995,“Have Tax Reforms Affected Investment?”,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Vol.9(9),pp.131~149.
    (7)Cummins,J.G.,K.A.Hassett and R.G.Hubbard,1996,“Tax Reforms and Investment: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62(1),pp.237~273.
    (8)Hall,R.E.and D.W.Jorgenson,1967,“Tax Polic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7(3),pp.391~414.
    (9)Hamaaki,J.,2008,“Investment Responses to Japanese Tax Reforms:A Cross-Industry Comparison”,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Vol.20(4),pp.542~562.
    (10)Hassett,K.A.and R.G.Hubbard,2002,Tax Policy and Business Investment,Elsevier Press.
    (11)House,C.L.and M.D.Shapiro,2008,“Temporary Investment Tax Incentives:Theory with Evidence from Bonus Depreci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8(3),pp.737~768.
    (12)Levinsohn,J.and Petrin,A.,2003,“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70(2),pp.317~341.
    (13)Moser,P.and A.Voena,2012,“Compulsory Licensing:Evidence from the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2(1),pp.396~427.
    (14)Salinger,M.and L.H.Summers,1983,“Tax Refor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A Microeconometric Simulation Study”,Behavioral Simulation Methods in Tax Policy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47~288.
    (15)Yagan,D.,2015,“Capital Tax Reform and the Real Economy:The Effects of the 2003 Dividend Tax Cu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5(12),pp.3531~3563.
    (16)Zhang,L.,Y.Chen and Z.He,2017,“The Effect of Investment Tax Incentives:Evidence from China's Value-Added Tax Reform”,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Vol.8,pp.1~33.
    (17)Zwick,E.and J.Mahon,2017,“Tax Policy and Heterogeneous Investment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7(1),pp.217~48.
    (18)曹越、陈文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效应:来自财税(2014)75号的经验证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11期。
    (19)范子英、彭飞:《“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20)河北省国税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课题组:《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新政效应的调研》,《税务研究》,2015年第12期。
    (21)黄志斌、郑滔、李绍华:《资本折旧政策对投资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基础工业行业为例》,《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22)李成、张玉霞:《中国“营改增”的政策效应--基于双重查分模型的检验》,《财政研究》,2015年第2期。
    (23)李昊洋、程小可、高升好:《税收激励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吗?--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检验》,《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11期。
    (24)梁权熙、田存志、詹学斯:《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企业现金持有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方经济》,2012年第4期。
    (25)刘娟:《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
    (26)刘玲玲、崔慧、刘颖杰、施敏杰、王涵镱:《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小微企业的影响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第2期。
    (27)刘啟仁、黄建忠:《企业税负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世界经济》,2018年第1期。
    (28)刘伟江、吕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9)聂辉华、方明月、李涛:《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30)申广军、陈斌开、杨汝岱:《减税能否提振中国经济?--基于中国增值税改革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
    (31)史永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17年第3期。
    (32)宋蔚蔚、任亚男:《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下的涉税会计处理》,《财会月刊》,2015年第10期。
    (33)汪德华:《差异化间接税投资抵扣能改善企业投资结构吗?--来自中国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
    (34)吴红军、刘啟仁、吴世农:《公司环保信息披露与融资约束》,《世界经济》,2017年第5期。
    (35)许伟、陈斌开:《税收激励和企业投资--基于2004~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管理世界》,2016年第5期。
    (36)于新亮、程远、胡秋阳:《企业年金的“生产率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期。
    (1)此处的折旧率可理解为每元投资的当年折旧额,例如表2中100万元的投资,直线法第1年的折旧额为20万元,则第一年的折旧率为当年折旧额/原值=20/100=0.2。
    (2)在稳健性分析中,我们还考察了不同贴现率情景,即:2%、3%、4%、6%、8%、10%,篇幅所限,结果备索。
    (3)税收优惠总额现值21.9万元的计算过程为:首先,计算t年的计提折旧额Dt×M=20;其次,计算t年的税收优惠额Dt×M×τ=20×25%=5;最后,根据式(1)ZT=5+5/(1+7%)+5/(1+7%)2+5/(1+7%)3+5/(1+7%)4≈21.9。
    (4)政策实施前(即2010~2013年)试点和非试点行业T类资产的税收优惠率QT均按“直线法”计算,政策后(2014年后)试点行业按最大优惠税率的加速折旧方法计算,各类资产的权重按当年实际新增固定资产数据计算得到。
    (5)本文采用这一定义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加速折旧之前,政策已经允许采用直线法进行所得税减免,而政策后,假设企业成本最小化,企业会选择优惠率最高的加速折旧方法,政策相当于给新购固定资产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是为了区分行业资产的长短期属性,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越长,相比于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均使得企业所享受的额外税收优惠也就越大,因此,对于资产结构偏向于长期的行业,政策带来的额外税收优惠率越高,该类试点行业中的企业政策受益也就越大。
    (6)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试点行业仅为生物药品制造业等六大试点行业,对于非试点行业内的企业,政策前后的额外税收优惠率Q*ijt均为0。
    (7)根据税法规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用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95生的租赁费用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
    (8)由于政策前的租赁合同可能导致政策后的租赁金额或费用粘性,加速折旧政策对租赁金额或费用的影响可能不显著。
    (9)控制组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不含五大试点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企业。
    (10)此处采用行业层面而非企业层面的额外税收优惠率Q*j,主要原因在于考虑到企业层面额外税收优惠率Q*ijt受加速折旧的影响调整固定资产权重,进而带来较大的内生性问题。
    (11)式(6)控制了行业与年份交叉项ηit,所以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式(6)中并没有控制Indj×postt。
    (12)曹越和陈文瑞(2017)关注的是对总投资规模和R&D投入的影响,而本文主要研究加速折旧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为了更为切合政策的影响目标,我们还专门考查了机器设备类资产投资受政策的影响。
    (13)回归模型为:LnIijct=γ1+∑t=20112016γt?Dyeart+ηi+εijct,其中Dyear为年份虚拟变量,回归后分别得到试点和非试点行业的γ2011、γ2012、γ2013、γ2014、γ2015和γ2016,这些系数分别反映了当年投资相对于2010年的变化率。
    (14)本文第五部分中的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进一步反映出,对于政策前急需更新固定资产的企业,其在2014年和2015年的新增投资显著增加,而在2016年增长有所放缓。因此,图2中2016年投资增长率回落的可能原因在于税收激励在2014年和2015年两年起效后,对于大部分已经更新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再新增固定资产的动力会降低。
    (15)以现金流为例,其4阶多项式由以下几项组成:cashflow、cashflow2、cashflow3和cashflow4。
    (16)“六大行业”指的是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
    (17)值得注意的是,由于4个领域试点行业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大类和中类进行分类,而上市公司的行业只分为门类、大类两级,对于中类行业中的企业,本文通过企业的主营产品类型进行识别。
    (18)此处通过细分新增固定资产的类型,可以更好地联系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19)我们采用probit模型得到的结论类似,备索。
    (20)此处的生产率估计方法采用Levinsohn和Petrin(2003)法,其中,以企业增加值、员工数目和固定资产存量分别表示产出变量、劳动投入变量以及资本存量变量。参考于新亮等(2017)的做法,计算生产率所需指标的公式为: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额+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_税费+职工薪酬+营业利润,其中,职工薪酬为应付职工薪酬本期增加额;总产值=营业收入+库存商品-上期库存商品;中间投入=总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期初值+固定资产本期增加额。另外,本文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2010年为基期对企业增加值、中间投入进行平减。
    (21)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剩余省份均划为中西部地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