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周易》之“文”——以《贲》卦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en( 文)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exagram Bi
  • 作者:吴宁
  • 英文作者:Wu Ning;
  • 关键词:《贲》卦 ; 天文 ; 人文 ; 神道设教
  • 中文刊名:ZZXS
  • 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机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中国哲学史
  • 年:2019
  • 期:No.106
  • 语种:中文;
  • 页:ZZXS201902006
  • 页数:7
  • CN:02
  • ISSN:11-3042/B
  • 分类号:32-38
摘要
《周易》之文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文"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文"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文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文"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引文
(1)李建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一文,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一期,2001年1月。
    (2)此一断语诚为卓识,见崔述《丰镐考信别录》卷三。尽管目前学界尚不能完全确定此处之“文”的意涵,但由于西伯姬昌被称作“文王”,以“文”名世。而如果“文丁”之“文”为谥号,那么商之“文丁”和周之“文王”中“文”之义应该相近或相同。
    (3)关于《文言》何以被称为《文言》,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文饰的说法跟本文主题《贲》卦之义如出一辙。
    (4)《乾》卦九二爻爻辞之《文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从占卜的角度讲,如果占到此爻,则九二爻变为六二,下卦由经卦《乾》变而为经卦《离》,于是重卦《乾》?变卦为重卦《同人》?,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史墨之言:“龙,水物也。……《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
    (5)从“文采”到“文德”其实并不遥远。《尚书·舜典》谓:“濬哲文明,温恭永塞”,《疏》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尽管此说赋予“文明”以政治意涵,却只是对原初“文明”之义的一种引申。
    (6)《周易本义》四六。
    (7)《礼记·文王世子》:“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此“温文”指恭敬而有礼貌。
    (8)《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贲》“文明以止,人文也。”、《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和《革》“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9)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五卦外,还有《噬嗑》、《离》、《晋》、《家人》、《鼎》、《丰》、《旅》、《睽》、《既济》、《未济》等卦。
    (10)孔颖达云:“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称理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3页。
    (11)孔颖达注“文”云,“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周易正义》,334页。
    (12)《系辞下》第二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为兽之文,兴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所谓的“天之象”、“地之法”和“鸟兽之文”皆为广义之文。《系辞下》第六章“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里的“文”指文采,为一般之“文”的引申。
    (1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693页。
    (14)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412页。
    (15)具体而言,“用狱”是指“折狱致刑”,即按照法律,追究处理情伪,以判别是否相较之下,“用刑”则是指动用刑罚,故“用狱”异于“用刑”。
    (16)孔颖达《周易正义》和程颐《周易程氏传》均持此说。
    (17)既然刚柔分判对于文之产生至关重要,那么,刚柔如何分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刚柔关系又如何确定?从卦变的角度看,《噬嗑》卦《彖传》曰:“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程颐认为这是从卦才的角度来说的,而从卦德的角度讲,《噬嗑》卦上卦为离,下卦为震,其义则为动而明,雷震动而电闪耀,必得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而后能彰著。刚爻与柔爻相间,刚柔各自分明而不相混杂,这是明辨之象。除《贲》卦、《噬嗑》卦之外,《节》卦也很重视刚柔相分。
    (18)李光地:《周易折中》,巴蜀书社,2008年,第268页。
    (19)若重卦中有离卦,通常有文明之象。例如《同人》卦《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大有》卦《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20)《离》卦和《恒》卦皆有化成天下之义:《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又如,《恒》卦《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21)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7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