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损害之名为限制赔偿之实——试论侵权法之完全赔偿原则的自我修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o Limit Compensation in the Name of Damage——Analysis on self correction of complete compensation principle in tort law
  • 作者:周华
  • 英文作者:ZHOU Hua;Research Institute of Law,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应赔偿损害 ; 损害认定论 ; 损失分担论 ; 完全赔偿原则 ; 自我修正
  • 英文关键词:payable damage;;the theory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damage-sharing theory;;complete compensation principle;;self correction
  • 中文刊名:HBFX
  • 英文刊名:Hebei Law Science
  • 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04-14 18:34
  • 出版单位:河北法学
  • 年:2017
  • 期:v.35;No.283
  •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人权的制度化研究》(15XZX020)
  • 语种:中文;
  • 页:HBFX201705005
  • 页数:12
  • CN:05
  • ISSN:13-1023/D
  • 分类号:49-60
摘要
完全赔偿作为侵权损害赔偿之基本原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全部损害予以全额赔偿的原则。作为其赔偿对象的损害是一个经各类要素和条件过滤后的范畴,可称之为"应赔偿损害"。该损害首先必须符合损害认定时的质、量要求,即损害之造成应符合侵权构成要件,且达到一定之严重程度;其后应经过损失分担时的扣减,即通过损益同销和过失相抵环节,实现侵权人与受害人间责任的合理分配。这一过程虽借助损害之名,实际持有的却是限制赔偿的目的,是完全赔偿为维持其基本原则地位而进行的自我修正。
        Complete compensation a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ort damages is not the true sense of total compensation for all damage. The damage as the compensation object is a category filtered by many kinds of factors and conditions,which can be called"payable damage ". Firstly, the damage must mee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requirements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which means the cause of damage should satisfy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ort, and achieve a certain degree of severity.Secondly,the damage also should undergo the deduction of loss sharing,which means through the link of vorteilsausgleichung and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liability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infringer and the victim.Although this process is in the name of damage, the real purpose is to limit compensation. Actually, all this belongs to the self correction of complete compensation princip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引文
[1]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2]杨彪.可得利益的民法治理——一种侵权法的理论诠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8.
    [3][日]吉村良一.张挺译.日本侵权行为法·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3.
    [4][德]U.马格努斯.谢鸿飞译.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M].法律出版社,2009.163.
    [5][德]迪尔克·罗歇尔德斯.沈小军,张金海译.德国债法总论·第7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16.
    [6][澳]彼得·凯恩.汪志刚译.侵权法解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
    [7]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我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M].法律出版社,2011.52,115.
    [8][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朱岩译.欧洲《共同参考框架草案》及其第六编“合同外责任”——作为欧洲私法的“工具箱”[J].法学家,2009,(4).
    [9]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40.
    [10]Huber.Das neue Schadensersatzrecht,Dauner-Lieb/Heidel/Lepa/Ring,Das neue Schuldrecht,2002,S.407,Rn.46.
    [11][美]文森特·R·约翰逊.赵秀文,等译.美国侵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2.
    [12]刘丽.论英国私人妨害侵权责任的判定标准[J].河北法学,2013,(11).
    [13]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M].台北三民书局,1974.17.
    [14][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齐晓琨译.侵权行为法[M].法律出版社,2004.483.
    [15]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4.
    [16]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03.
    [17]程啸.论侵权行为法上的过失相抵制度[J].清华法学,2005,(1).
    [18]王灏.普通法系侵权行为法导读[J].河北法学,2009,(8).
    [19][英]约翰·库克.侵权行为法·第五版.影印本.[M].法律出版社,2003.144-151.
    [20][美]William Burnham.林利芝译.英美法导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36.
    [21][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焦美华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M].法律出版社,2001.656.
    [22]邱聪智.民法研究(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5.
    [23]Michael A.Jones.Textbook on Torts[M].Blackstone Press Ltd.,1991.381.
    [24]Larenz.Schuldtecht.Bd.I[M].Allgemeiner Teil,1976.541.
    [25]Warren A.Seavey.Mr.Justice Cardozo and the Law of Torts[J].Columbia Law Review,(1939),(3).
    [26]杜景林,卢谌.德国民法典评注.总则.债法.物权[M].法律出版社,2011.97.
    [27]周友军.我国侵权法上完全赔偿原则的证立与实现[J].环球法律评论,2015,(2).
    [28]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120.
    [29]赵刚.损益相抵论[J].清华法学,2009,(6).
    [30]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9.
    [31]叶金强.论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J].中外法学,2012,(1).
    (1)1880 Livingstone v.Rawyards Coal Co.
    (1)《荷兰民法典》第6:190条:在产品对其他物件造成的损害中,若后者通常是私人使用或消费的,而且该物件也一直确实主要是受害人私人使用或消费的,适用的免赔额或扣除额为500欧元。
    (2)《欧洲侵权法原则》第10:103条:在决定损害赔偿金额时,受害方通过损害事件所获得的利益必须扣除,除非扣除与受益的目的不一致。
    (3)奥地利最高法院1991年1月31日判决,载JBI 1991年,第654页。
    (1)RGZ80,155.
    (1)《意大利民法典》第1227条:若因债权人过失引发损害,将根据过失程度及后果之严重减少赔偿。《瑞士民法典》第44条:受害方同意损害,或者因可归责于其自身之原因扩大了损害程度或给侵权行为人造成损害的,法院可以减少或免除责任方的赔偿责任。
    (2)《德国民法典》第254条:被害人对损害发生与有过失的,则赔偿义务与范围应视当时情形特别是损害原因主要在何方而决定。《日本民法典》第722条:受害人有过失时,法院可斟酌情事以定损害赔偿。
    (3)《英国(比较过失)法律改革法案》第1条第1款:任何人因自己的部分过错与其他一人或数人的部分过错而遭受损害的,其损害赔偿请求并不因受害者的过错而丧失,但是与此相关的赔偿金将依据法院在考虑请求人于损害赔偿责任中的作用以其认为正义公平的方式加以减少。
    (4)《荷兰民法典》第6:101条:损失亦可因归责于受害人的情形造成的,应当根据受害人和赔偿义务人在造成损失中的可归责情形在双方之间分担应赔偿的损失,从而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义务。《葡萄牙民法典》第570条:如受害人在有过错下作出之事实亦为产生或加重损害之原因,则由法院按双方当事人过错之严重性及其过错引致之后果,决定是否批准全部赔偿,减少或免除赔偿。
    (1)德国最高法院1996年11月5日之判决,载VersR 1997年,第122页。
    (2)日本最判平成4.6.25民集第46卷第4号,第400页;日本最大判平成5.3.24民集第47卷第4号,第3039页。
    (1)台湾民法第213条第1款:负损害赔偿责任者,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契约另有订定外,应回复他方损害发生前之原状。
    (2)1930年台上字第363号判例;1995年台上字第2131号判决;1996年台上字第736号判决。
    (3)1997年台上第416号判决;1983年台上字第3986号判决。
    (1)参见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参见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赵正与尹发惠人身损害赔偿案如何适用法律政策问题的复函》。
    (1)1933年上字第353号判例。
    (2)具体观点可见于何孝元所著《损害赔偿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0页及史尚宽所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