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六国北朝时期关中东北部军镇李润(堡)镇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Li Run(Fort) Town in the Northeast of Guanzhong during the Sixteen Kingdoms and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作者:王元林
  • 英文作者:Wang Yuanlin;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李润(堡)镇 ; 位置 ; 晖福寺 ; 王遇 ; 华州治
  • 英文关键词:Lirun bao location;;Hui fu Temple;;Wang Yu
  • 中文刊名:ZGL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机构:广州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8-04-10
  • 出版单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年:2018
  • 期:v.33;No.127
  • 语种:中文;
  • 页:ZGLD201802005
  • 页数:10
  • CN:02
  • ISSN:61-1027/K
  • 分类号:22-31
摘要
李润(堡)镇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重要军镇,为羌人聚居地,前秦、后秦、夏国以及北魏都先后在此设堡立镇,后两者还于此一度设置为豫州、华州治所。李润(堡)地理位置重要,与北朝重大事件诸如移民反叛、置军镇、设州治等关系密切。李润堡人、宕昌公王遇在家乡为冯太后和孝文帝祈福建立晖福寺,陕西澄城县北寺村为《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发现地,结合元燮《请移华州治冯翊表》所载,李润(堡)镇应在陕西澄城县北寺村。
        The town of Li Run(Fort)was an important army town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of the sixteen countries.It was a settlement for the Qiang people.The former Qin,the later Qin Dynasty,the Xia state and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oth set up the town of fort.The latter two were set to the Yuzhou and the state of the state at one time.Li Run(Fort)ha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eat events in North Dynasty,such as immigration rebellion,military town and state governance.The Li run fort and the Dage Gong Wang met in his hometown for Feng Tai post and filial piety emperor to establish the Hui Fu Temple,and the northern temple village of Chengcheng County,Shaanxi,was found as the site of the great Dai Chang Hui Fu Temple Monument,and the town of Li Run(Fort)should be in the North Temple village of Chengcheng County,Shaanxi.
引文
(1)严耕望:《北魏军镇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上册,(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99-261页;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5-238页。
    (1)[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55《后秦录三》(明万历刻本,371页);同见《晋书》卷116《姚苌载记》,第2969页。
    (2)[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55《后秦录三》(明万历刻本,372页);同见《晋书》卷116《姚苌载记》,第2969-2970页。
    (3)[清]洪亮吉:《晓读书斋杂录》四录卷上,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第70页。
    (4)[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55《后秦录三》(明万历刻本,第373页);同见《晋书》卷116《姚苌载记》,第2971页。
    (5)[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59《后秦录七》(明万历刻本,第395页);同见《晋书》卷119《姚泓载记》,第3008-3009页。
    (6)《晋书》卷14《地理志上》,第432页。
    (1)《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9页。
    (2)《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第100页。
    (3)严耕望:《北魏军镇制度考》,第222页。
    (4)《永乐大典》卷12272“宋文帝七”引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明写本,第24797页。
    (5)《资治通鉴》卷170《晋纪二十九》“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夏四月”,胡三省《通鉴地理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447页。
    (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历代州郡形势》、卷54《陕西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45页、第2604页。
    (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4《陕西三》,第2604页。
    (8)[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21《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嘉庆八年刻本,第344页。
    (1)[清]洪亮吉:《晓读书斋杂录》四录卷上,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第70页。
    (2)[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244《同州府二·关隘》,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第4847页。
    (3)[清]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卷5《晋书札记·载记第十六》,民国本,第301页。
    (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8《关西道四·同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3页。
    (5)[清]沈青峰:雍正《陕西通志》卷17蒲城县《关梁二·附县境古隘》,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7页。
    (6)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等:《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314页、397页。
    (7)[清]周济:《晋略》表2《州郡表》,清光绪二年味隽斋刻本,第64页。
    (8)[清]顾炎武:《肇域志》卷37《陕西西安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20页。
    (9)[清]江绍基:《求是斋碑跋》卷1《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民国乌程张氏刊适园丛书本,第19-21页。
    (10)[清]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文考》卷8澄城县《宕昌公晖福寺碑》,光绪二十七年会稽顾家相刻本。
    (1)[清]顾炎武:《肇域志》卷37《陕西西安府》,第1428页。
    (2)《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第2625页。
    (3)《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第2625-2626页。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同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页。
    (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8《关西道四·同州》,第593页。
    (6)[唐]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三·同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17页;同见[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13《陕西永兴军路·同州》,(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2页。
    (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4《陕西三》,第2604页。
    (1)《魏书》卷19下《景穆十二王列传·安定王》附传,第518页。
    (2)《魏书》卷19下《景穆十二列王传·安定王》附传,第518页。此文后被清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魏文卷16中(中华民国十九年景清光绪二十年黄冈王氏刻本)。
    (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1《购碑第三》,清光绪刻本,第10页。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同州》云:(冯翊郡)“后魏永平三年,改为同州”(中华书局,36页)。(雍正)《陕西通志》卷4《建置志第三》作“景明初,(华州)徙还冯翊旧治”(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页)。则华州在北魏永平三年以后仍存,西魏改称同州。而永平三年冬为建城并迁华州时间。
    (5)按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1“《通鉴》‘梁中大同元年,西魏苏绰归葬武功,宇文泰与羣公步送出同州郭外’。按梁中大同元年,当西魏大统十二年,则同州之名不始于废帝三年,岂史文追录之与”(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1)《资治通鉴》卷173《陈纪七》“宣帝太建十年三月戊辰”,胡三省:《通鉴地理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489页。
    (2)《魏书》卷94《阉官传·王遇》(本段与下两段未注释,皆出自《王遇传》),第2023页。
    (3)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38页。
    (4)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第1册),第38页。
    (5)赵一德:《云冈石窟文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46页。
    (6)[宋]赵明诚:《金石录》卷2《目录二》,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第10页。
    (1)[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3《取隋第十一》,清光绪刻本,第34页。
    (2)[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4《十六宗第十六》,清光绪刻本,第44页。
    (3)顺治《澄城县志》卷1《祠祀志·寺观》,清咸丰元年刊本,第47页。
    (4)康熙《陕西通志》卷29《寺观》,清康熙五十年刻本,5465页。雍正《陕西通志》卷29《祠祀》引《康熙志》作“晖福寺,在北寺邨,金宣宗太和十二年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7页),金宣宗亦无太和年号,误。
    (5)[清]叶昌炽:《语石》卷1《北朝四则》,清宣统元年刻本,第4页。
    (6)[清]叶昌炽:《语石》卷10《封禁碑文一则》,清宣统元年刻本,第222页。
    (7)[民国]李涵础:《记魏宕昌公晖福寺碑》,《考古社刊》(1936年)第4期,第98-99页。
    (8)[民国]罗振玉:《石交录》卷3,民国上虞罗氏排印贞松老人遗稿本,第143-144页。
    (9)咸丰:《澄城县志》卷20《金石志上》,咸丰元年刻,第1-3页。下未注明的皆出自《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
    (1)《魏书》卷7《高祖帝纪下》,第164页。
    (2)赵一德:《晖福寺碑赏析(并注)》引《跋赵君平先生藏王遇墓志》,“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2005年,第708页。
    (3)咸丰《澄城县志》卷20《金石志上》,咸丰元年刻,第3页。
    (4)王答雄:《北魏华州与李润堡》,《渭南日报》2010年3月3日第8版。
    (1)[宋]张舜民:《画墁录》(不分卷),明稗海本,第5页。
    (2)[宋]李复:《潏水集》卷6《冯翊行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之商税杂录,稿本,第6447页。
    (4)郑崇海:《晖福寺碑鉴要》,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其他,http://wenku.baidu.com/view/40dfcb313968011ca30091f7.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