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及特点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ostgraduate Programs in 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a: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 作者:郑刚
  • 英文作者:Zheng Gang;
  • 关键词:教育学科 ; 研究生教育 ; 近代中国 ; 中山大学 ; 中央大学
  • 英文关键词:education majors;;postgraduate education;;early modern China;;Sun Yat-sen University;;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中文刊名:YSJG
  • 英文刊名: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现代大学教育
  • 年:2019
  • 期:No.176
  • 语种:中文;
  • 页:YSJG201902007
  • 页数:11
  • CN:02
  • ISSN:43-1358/G4
  • 分类号:61-70+116
摘要
近代中国高校依托教育研究机构开始了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产生,既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近代教育学科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在招考、培养、毕业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制度体系。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办学规模不大,在学人数有限;师资力量雄厚,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关注社会现实,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总结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及特点,以期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growth of educolog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odern China(1840-1949),such as Sun Yat-sen University,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tc.,started providing postgraduate programs in education.These programs were small-scale ones with rather limited enrollments.However,they usually had strong faculty-most of whom received their degrees abroad,and aimed a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o change and improve society.The success of these programs was built upon a well-designed system involv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recruitment,teaching/training and graduation.Such a success also has implications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we now have in China today.
引文
[1]何炳松.本杂志的使命[J].教育杂志,1934(1):1-2.
    [2]钟鲁斋.教育科学研究之史的演进及其最近趋势[J].中华教育界,1937(11):19.
    [3]蔡元培.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J].东方杂志,1935(1):13-14.
    [4]陶行知.设立教育研究案[G]//中华民国大学.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352.
    [5]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G]//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04.
    [6]教育部.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G]//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18.
    [7]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攻科规程[G]//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第一辑.北京: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6:32.
    [8]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行简章[G]//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45.
    [9]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简章及招生名额表[J].江苏教育公报,1919(11):2-3.
    [10]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42.
    [11]教育部.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G]//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63.
    [12]教育部.大学组织法[G].//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3.
    [13]教育部.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G]//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7.
    [14]教育部.学位授予法[G]//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9.
    [15]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25-140.
    [16]陈宝泉.北京师范大学沿革大要[G]//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同学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28:6.
    [17]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各系科课程标准[J].教育丛刊,1933(1):289.
    [18]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364.
    [19]周洪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6.
    [20]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中华书局,1938:135-136.
    [21]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本所研究事业十年[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1937.
    [22]黎锦熙.研究所略史[J].师大月刊,1932(1):59.
    [23]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章程[G]//吴惠龄,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1集近现代部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85.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立中央大学档案·规程及其各所部概况(1941-1942年)[A].卷宗号:648-2463.
    [25]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李建勋先生兼任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主任[G]//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49.
    [26]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本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G]//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27]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档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章程[A].卷宗号:1-75.
    [28]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概览[G].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1934:16.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立中央大学档案·研究招生简章及其他章则[A].卷宗号:648-3716.
    [30]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招生简章[J].西北联大校刊,1938(6).
    [31]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细则[G]//吴惠龄,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1集近现代部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92.
    [32]李建勋.在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师大月刊,1933(8):7.
    [33]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学则[G]//吴惠龄、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1集近现代部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87.
    [34]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9.
    [35]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N].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05-07(3).
    [36]中华民国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六编第五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80-83.
    [37]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学则[N].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10-10(3).
    [38]李建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之改进[J].师大月刊,1932(1):7.
    [39]崔载阳.从教育学研究所到师范研究所[J].教育研究,1942(1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