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华民族”建设: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 The Unfinished Historical Task
  • 作者:周平
  • 英文作者:Zhou Ping;
  • 关键词:中华现代国家 ; “中华民族”构建 ; “中华民族”建设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Modern State;;the Building of Chinese N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 中文刊名:TSZM
  • 英文刊名: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出版日期:2018-04-20
  • 出版单位:探索与争鸣
  • 年:2018
  • 期:No.342
  • 语种:中文;
  • 页:TSZM201804017
  • 页数:9
  • CN:04
  • ISSN:31-1208/C
  • 分类号:63-70+144
摘要
中共十九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界定新时代的内涵、确定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了宪法,"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被赋予伟大的历史使命。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使命,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巩固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一个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起来的,构建完成后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建设来维护和促进其巩固。可是,当代的"中华民族"建设却未得到稳定的推进。因此,"中华民族"的现状与其肩负的使命并不匹配。这样的现实矛盾,便将"中华民族"建设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问题凸显出来。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中华民族"建设,仍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政治任务。
        The 19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cuses on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ra, to determin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 and the party's historical mission. The 13 th CPPCC National Committee also put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nto the constitution.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unprecedentedly highlighted and given a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The grand goal and great miss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hes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Chinese nation. However, as a modern nation, Chinese nation is built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further construction is still needed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its consolidation.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 has not been steadily promote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nation does not match its mission. Such a realistic contradiction highlights the unfinished task of Chinese nation construction.Therefore, tak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 is still a major social and political task.
引文
[1]蒋碧昆.中国近代宪政宪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53.
    [2]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思想战线,2017(6).
    [3]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1).
    [4][5][6][10]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4、135、163、165-166.
    [7][8]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187、188.
    [9][16]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17.
    [11]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2.13.
    [12]周文玖.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3]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277.
    [14]马戎.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Ronald Suny)的《历史的报复》.西北民族研究,2010(4).
    [15]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2.
    [17]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4.
    [18]马戎.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5-61.
    [19]马戎.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3-44.
    [20]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1)梁启超在1899年所撰的《东籍月旦》写道:“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盖于民族之变迁,社会之情状,……及能言之详尽焉”。
    (2)这些历史文化性质的人群共同体,常常被称为民族。然而,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它们的自称和他称都是“××人”,如“汉人”“藏人”“彝人”等。这表明它们是一些享有共同的文化并由此联结而成的人群共同体,并非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特定权利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既与近现代意义的民族有本质的区别,也与当代中国经过民族识别而确定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集体权利的民族相区别。因此,它们只是历史文化群体或族类群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族。
    (3)狄德罗效应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的。其基本的涵义是,一个人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是很平稳的,而一旦得到了却又想要更多。此种现象十分常见也十分普遍。这样一种“愈得愈不足效应”,就被称为“狄德罗效应”。
    (4)费孝通曾经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说过: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研究就是少数民族研究,“事实上并不包含对汉族的研究”,其“长处是突出地把中国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当时的民族工作是适应的”,“缺点在于把应当包括在民族这个整体概念中的局部过分突出,甚至从整体中割裂了出来”。“中国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数民族,势必不容易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整体中的地位。”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载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5)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对民族国家形成准确的认知,常常把民族国家理解或界定为单一民族国家,进而把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对立起来。其实,把民族国家界定为某个民族的国家,认为民族国家是单一民族国家,都不过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诉求。由此产生的理论和判断,不可能是对民族国家的准确界定。从人类国家形态演进的过程来看,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演进中的一个阶段,也是近代以来主导性的国家形态以及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而“多民族国家”不过是基于一个国家内民族结构的复杂性而做的一种界定。纵观世界的国家形态演变的进程和历史,并不存在“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类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