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京津冀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的调查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as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m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 作者:陈纪
  • 英文作者:Chen Ji;
  •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共有资源建设 ; 京津冀 ; 民族关系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 中文刊名:XN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年:2019
  • 期:v.40;No.33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调查数据基础上中国城镇社区结构异质性及其基层治理研究”(15ZDB173);;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京津冀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政府协同治理创新研究”(AS1803)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NZS201905002
  • 页数:8
  • CN:05
  • ISSN:51-1671/C
  • 分类号:14-21
摘要
从实践意义上讲,中华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保障。文章基于京津冀地区调研资料,从各民族政治心理、经济社会条件、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考察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结果发现,制度、政策、法律性资源比较充分,少数民族扶持性政策资源惠及范围有待延展;各民族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民族间市场资源分割较为明显;少数民族民生资源享有相对较少,各民族非正式支持资源拥有有所差异;少数民族创新性文化资源尚需发展,各民族共有文化资源建设有待加强。针对京津冀地区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力图为促进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共享发展和稳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引文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Glenn G. Stevenosn. Common Property Economics:A General Theory and Land Use Applic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Goldie Shabad,Kazinmierz,M. Slomczynski. Political Identities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in Poland.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99,32(6):690-723.
    [6]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Shumaker,S. A.&Brownell,A..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84,(4):89-112.
    [8]孙岿,田文霞.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9]陈纪,于亚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民族交流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天津市少数民族居民的调查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
    [10]陈纪.京津冀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公共资源支持保障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0).
    [11]Peter J. Burke&Jan E. Stets. Trust and Commitment through Self-Verifi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9,62(4):347-366.
    (1)参见下列文献: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陈延斌《全球化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国民族报》,2018年8月3日;白利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2)参见下列文献:赵刚、王丽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解读》,《湖湘论坛》,2017年第1期;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赵红伟《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年第1期。
    (3)参见下列文献: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思想战线》,2018年第2期。
    (4)参见下列文献:陈辉《从差异性到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关桂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良好社会基础》,《青海日报》,2018年9月17日;陆卫明、张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张立辉、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5)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当地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着力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区环境,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由于本研究主要从共有资源建设角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所以对当地政府的这些积极做法在文中并没有专门提及,在此特作说明。
    (6)该数据由北京市宣武区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天津市红桥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负责人提供。
    (7)该数据由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负责人提供。
    (8)该数据由河北省承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提供。
    (9)该数据由天津市东丽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负责人提供。
    (10)该数据由北京、天津、河北民族宗教事务厅负责人提供数据计算而得。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