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苏联民族联邦制的理论逻辑与内在张力——以列宁的国家结构理论为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oretical Logic and Inherent Tension of Soviet Union's National Federalism——From Perspective of Lenin's Theory of State Structure
  • 作者:傅强
  • 英文作者:FU Qiang;Law Schoo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列宁 ; 民族联邦制 ; 民族自决权 ; 区域自治
  • 英文关键词:Lenin;;national federalism;;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regional autonomy
  • 中文刊名:AH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 Soc.Sci.)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6;No.21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MZoom023);; 司法部法治国家建设理论项目(2014SFB3005)
  • 语种:中文;
  • 页:AHSD201801008
  • 页数:8
  • CN:01
  • ISSN:34-1041/C
  • 分类号:54-61
摘要
苏联民族联邦制建立在民族自决权原则和具有特殊生活习惯、民族成分的区域的自治这两个基础之上,以民族原则来确定联邦结构的组成单元。列宁原则上支持以民族自决权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大国,视其为通向社会主义和民族融合的唯一道路。民族联邦制只是布尔什维克迫于革命后求民主集中制不得,而采纳的一种过渡性政治架构,倘若它在长时段内无法实现民族融合之最终目标,必然会崩溃于其自身两个基础所培育的民族意识和分离倾向。民族联邦制自身不具备自我维持的动力和权威,其唯一的支撑——民主集中制党崩溃之际,也就是它的消亡之时。
        The national federalism of Soviet Union was based on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regional autonomy with special living habits.The unit of feder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principle of nationalities.As regard to the form of state structure,Lenin always supported democratic centralism which was based on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It was considered the only way to socialism and national fusion.Owing to the political situation,Bolshevik couldn't adopt democratic centralism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So,National federalism is adopted as a temporary political structure.If national federalism couldn't achieve the final goal of national fusion for a long time,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tendency of separation which was fostered by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national regional autonomy will make it collapse.National federalism didn't own self-sustaining power and authority,democratic centralism party is the only support for it.At the time of collapse of the Bolshevik party,the National federalism comes to the end.
引文
[1]谢·谢·斯图坚尼金.苏维埃宪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译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2]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M].吴乃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3]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第二国际)[G].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三联书店,1964.
    [4]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中央编译局.卢森堡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Carr E H.The Bolshevik Doctrine of Self-Determination[M]∥Bolshevik Revolution,1917-1923,Vol.1.London:Macmillan,1950.
    [11]尼尔·哈丁.列宁主义[M].张传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Alfred D L.Lenin on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y[M].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1958.
    [13]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8]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9]丹尼尔·埃拉扎尔.联邦主义探索[M].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20]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伦纳德·夏皮罗.苏联和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2]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刘显忠认为民族自决权及联邦制在俄罗斯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但是,作为民族自决权重要内容的退出苏联的权利最后为苏联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列宁始料未及的。参见刘显忠《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4期,第32-37页。周尚文和张祥云指出,苏联的崩溃不能归咎于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及联邦制,而是由列宁之后的历届领导人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以致联邦的严重变形造成的。参见周尚文、张祥云《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与苏联解体有关吗》,《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8期,第114-121页。
    (2)在国内的苏联研究中,明确提出“民族联邦制”概念的只有两篇文章。初智勇认为,苏联的联邦制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联邦制是因为它以民族邦为基本成员单位。他分析了民族联邦制在社会基础、制度资源、政治权力合法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认为民族联邦制在实践中遭到的破坏与践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参见初智勇《苏联民族联邦制浅析》,《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2期,第51-55页。侯万锋认为,苏联这种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是由若干享有主权的民族国家联合起来的,每一联邦主体单位又保持了基本的政治完整性。他以民族联邦制为切入点研究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同时认为背离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最终导致了苏联联邦制国家的解体。参见侯万锋《民族联邦制对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以苏联和南斯拉夫为例》,《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1期,第76-7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