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生国家的出场: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与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ppearance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untry:Practice and Logic of China's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 作者:高和荣
  • 英文作者:Gao Herong;
  • 关键词:保障民生 ; 改善民生 ; 民生国家
  • 中文刊名:JHXK
  • 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江海学刊
  • 年:2019
  • 期:No.321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研究”(项目号:18JZ04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HXK201903030
  • 页数:9
  • CN:03
  • ISSN:32-1013/C
  • 分类号:133-139+293-294
摘要
"民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福利概念。深入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生国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的出场有一个制度化过程,经历了区隔型、补缺型、维稳型以及制度型的制度变迁及逻辑演进过程。这一历程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事业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一方面,国家作为民生事业的决策、规划与组织者,充分考虑到中国民生事业的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诉求,成为民生事业的推动者与建构者。因此,国家是我们理解民生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与逻辑必然。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welfare. In the past 70 year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not born by nature. Its appearance has an institutionalized process,experiencing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logics of interval type,complemented type,stable type and institutionalized type.The evolution process reflects the n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n one hand,the state recognizes tha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the state must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become the promoter and constructor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state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and 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and logical necessit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引文
①李小宁:《民生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②罗来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实质》,《前线》2017年第12期。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④童星:《新时代民生概念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⑤郑功成:《习近平关于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外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⑥杨宜勇:《就业目标三层面观》,《北京日报》2012年7月30日。
    ⑦转引自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⑧坎贝尔、霍林斯沃思、林德伯格:《美国经济治理》,董运生、王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
    ⑩数据来源:《2003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财政部:《2007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表》,《2017年全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决算》。
    (1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2013年2月25日;刘昆:《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2018年6月。
    (12)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何凡兴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
    (13)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4)转引自陆学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探索》2010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