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通知—移除”规则适用于专利领域的理论困境及其破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oretical Dilemma and Its Solu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otice and Takedown” Doctrine to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 作者:刘建臣
  • 英文作者:Liu Jianchen;
  • 关键词:通知—移除 ; 网络服务提供者 ; 专利侵权 ; 反通知—恢复 ; 电子商务法
  • 英文关键词:notice and takedown;;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patent infringement;;counter notification and replacement;;E-Commerce Law
  • 中文刊名:ZSCQ
  • 英文刊名:Intellectual Propert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知识产权
  • 年:2019
  • 期:No.215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9XNH018)”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SCQ201901005
  • 页数:14
  • CN:01
  • 分类号:46-59
摘要
《民法典侵权责任分编》正值编纂,《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亦通过在即,但二者对"通知—移除"规则可否适用于专利领域观点有异。争议体现的理论困境为,如何在网络平台缺乏复杂专利侵权判断能力的前提下,将该规则适用于专利领域。破解该困境的路径在于,检讨该规则的适用是否契合网络平台责任条款的价值取向,并综合考虑专利权的支配效力、网络侵权的特殊性以及控制网络侵权后果的最有效率方式等因素,通过注意义务理论将该规则在侵权法上予以定位。分析过程中应保持对比较法的关注及其趋势的把握,并意识到否定该规则适用于专利领域既与法律价值取向相悖,又系对专利权不当限制。在重法律价值取向、总结和反思司法实践的经验以及与《电子商务法》相协调适用的基础上,宜引入"反通知—恢复"的配套制度。
        The tort liability part of the Civil Law Code is being legislated, and the draft amendment to the Patent Law is soon to be passed. However, they contradict with each other regarding whether the "notice and takedown" rule may apply to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The theoretical dilemma of such application is that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lack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lleged patent infringement by patentee may constitute infringement. The solution thereto proposed by this article is to evaluate whether such application meets the legal purpose of Article 36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actors including, inter alia, the exclusive effect of patent right, the specificity of infringement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most efficient way for patentee to control the consequence of patent infringement on the Internet. The theory of duty of care,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comparative law, can be used to justify such application. Rejecting such application is not only against the legal purpose, but also amounts to undue restriction to patent r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pecting relevant legal purpose, reflecting on judicial practices and coordinating such application with the new E-Commerce Law, it is suggested to introduce the "counter notification and replacement" system.
引文
(1)参见《专利法修订草案等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载http://www.sipo.gov.cn/zscqgz/112072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5日;另参见《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载http://www.npc.gov.cn/npc/flcazqyj/2019-01/04/content_2070155.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月5日。
    (2)See U.S.Copyright Office,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U.S.Copyright Office Summary,at 11.
    (3)须注意的是,反对论者并非单纯地反对将“通知-移除”规则适用于专利领域,而是反对在缺乏类似“反通知与恢复”等制度的前提下,单独适用该规则,这从反对论者试图自行构建配套制度便可得知。但本文认为,反对者非但将该规则与配套制度人为割裂,而且反对单独适用该规则的理由也实值商榷,本文正是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得以展开。反对论者的主张,详见王迁:《论“通知与移除”规则对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兼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载《知识产权》2016年第3期,第21-31页;詹映:《“通知-移除”规则在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分析》,载《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79-185页;秦洋、盛星宇:《论“通知-删除”规则的重构--从版权到其他领域的思考》,载《网络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第147-154页。
    (4)参见王利明:《论网络侵权中的通知规则》,载《北方法学》2014年第2期,第36页;张新宝、任鸿雁:《互联网上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解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18-19页;杨立新:《〈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5页。
    (5)“有观点认为,在法院或行政机关就专利侵权行为作出认定时,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收到权利人的该等通知后,应当据其采取移除性措施。不过,这已不是通知-移除规则的适用,而是判决或决定的协助执行问题。”詹映:《“通知-移除”规则在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分析》,载《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86页。
    (6)《条例》第20条和第21条对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和系统缓存服务商的免责要件中并无“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这说明《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无法适用于所有情形,对于这两种情形而言,《条例》可以起填补空白式的适用。参见王迁:《论“通知与移除”规则对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兼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载《知识产权》2016年第3期,第29页。
    (7)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页。
    (8)参见王轶:《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论证规则--以中国民法学的学术实践为背景》,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5页。
    (9)参见王泽鉴著:《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0)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页。
    (11)See H.R.Report 105-551,Part 2,p.23.
    (12)See Provider Liability Limitation Act Review Working Group,Purobaida sekinin seigenhōkenshōWG teigen[Suggestion by Provider Liability Limitation Act Review Working Group]1-2(Jun.2011)(Japan).Quoted from Shinada,Yoko,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Notice and Takedown System of Japanese Online Marketplaces(2014),p.12.MIPLC Master Thesis Series(2013/2014).Available at SSRN:https://ssrn.com/abstract=2605415,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2月31日。
    (13)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18页。
    (14)参见尹田:《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第14页。应当指出的是,纵然知识产权与物权皆为绝对权,但在物权的发展史上,其从未经历过正当性的挑战。对此,有学者认为,物权的社会共识度高的原因在于在物权制度下,每个义务人亦是潜在权利人,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财产,当然希望自己的财产权得到保护;而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某些主体可能永远都是义务主体,而不可能成为权利主体,是故利益分歧严重。参见李琛著:《著作权基本理论批判》,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页。
    (15)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16)参见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王利明著:《物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17)李琛著:《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18)参见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兼论〈知识产权协议〉第45条规定之实质精神》,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8-10页。
    (19)参见杨明:《知识产权请求权功能的解析与展开》,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6-20页。
    (20)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征,侵权信息被上传至网络后,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传播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旦在网络上发生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行为,如果不赋予被侵权人及时救济的权利,会使损害结果无限扩大,连侵权人也无法控制,可能导致被侵权人无法获得充分救济。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18页。
    (21)在“上诉人浙江泛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纠纷上诉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现行法律未赋予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事先审查搜索结果合法性的义务,但由于网络上作品数量巨大且传播迅速,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的“通知-删除”制度,即权利人发送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通知删除相关侵权链接,即是现行法律为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而创设的一种保护权利人利益和设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义务的机制。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三终字第2号民事判决书。
    (22)李琛著:《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3)依据波斯纳定理,在法律上,事故责任应归咎于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没有这样做的人。[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欧盟信息社会版权指令》即采取了该种“最低成本避免者”原则,其序言部分明确指出,在许多情形下,网络媒介处于制止侵权行为的最佳位置,因此其在第8(3)条规定,如果网络媒介的服务被第三方用以侵犯版权或相关权,成员国应当确保权利人有权针对网络媒介申请禁令。See Recital 59 and Article 8(3)of Directive2001/2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24)当然,有学者主张对网络服务提供商适用严格责任可有效促使其识别出并过滤掉侵权内容,并且为缓和严格责任下网络服务提供商过于沉重的侵权风险,该学者还主张适用“成本转移法”以补偿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事先审查成本或者最终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即将该成本增加至向用户收取的中介服务费上,以解决可能的赔偿问题。See Douglas Lichtman6William Landes,Indirect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An Economic Perspective,16 Harv.J.L.6Tech.395,404-407(2003).但如Lemley教授所指出的,由于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技术上事先无法将所有侵权内容识别出来,势必导致其将侵权赔偿的风险平均分担给网络用户。这相当于将网络服务提供商定位为网络保险商,对所有用户收取侵权成本费,这将导致极大的道德风险问题,已缴费的非侵权用户也会在这一负面激励效应下从事侵权行为。该等道德风险会造成网络平台上原创内容的减少,从而危及知识产权法鼓励创造的立法宗旨。See Mark A.Lemley,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Rationalizing Internet Safe Harbors,6 J.on Telecomm.6High Tech.L.101,111(2007).
    (25)刘凯湘:《论民法的性质与理念》,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第31页。
    (26)参见郑成思:《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载《法学》2004年第9期,第74页;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110页;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第58页。
    (27)《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私权。
    (28)See Mark A.Lemley,Faith-Based Intellectual Property,62 UCLA L.REV.1328,1330(2015).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专利法》的立法目的条款也采取了功利主义的立场,该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29)王轶:《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论证规则--以中国民法学的学术实践为背景》,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14页。
    (30)同注释(3)。
    (31)参见王迁:《论“通知与移除”规则对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兼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载《知识产权》2016年第3期,第21-23页;秦洋、盛星宇:《论“通知-删除”规则的重构--从版权到其他领域的思考》,载《网络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第154页。
    (32)刘文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第402页。
    (33)See 17 U.S.C.§512(c)(1)(B);§512(d)(2).
    (34)詹映:《“通知-移除”规则在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分析》,载《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81页。
    (35)本文并非否认“通知-移除”规则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对权利人通知所声称的侵权行为应具备初步核实能力,但该要求并非来源于替代责任,而是过错责任。
    (36)参见王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避风港”规则的效力》,载《法学》2010年第6期,第137页。
    (37)See Shapiro,Bernstein and Co.v.H.L.Green Co.,316 F.2d 304(2d Cir.1963);Fonovisa,Inc.v.Cherry Auction,Inc.,76 F.3d 259(9th Cir.1996).
    (38)See Fonovisa v.Cherry Auction,76 F.3d 259(9th Cir.1996).
    (39)See A6M Records,Inc.v.Napster,Inc.,239 F.3d 1004(9th Cir.2001).
    (40)应当指出的是,本文虽引用前述案例以反驳反对论者的观点,但并不意味着本文同意前述案例的裁判本身。这是因为DMCA将版权替代责任的反面要件规定为适用避风港规则的前提,是故版权替代责任的扩大适用将会损害甚至是架空避风港规则的适用。因此,美国法院在后续的案件中也通过限制版权替代责任的要件以维护避风港规则的适用。如在Viacom International,Inc.诉YouT ube,Inc.案中,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就指出:“避风港规则所规定的‘控制权利和能力’与普通法替代责任的标准不同,前者所要求的比移除和断开链接的程度更高”。Viacom Intern.,Inc.v.YouT ube,Inc.,676 F.3d 19,71(2nd Cir.2012).
    (41)同注释(3)。
    (42)H.R.Report 105-551,Part 2,p.54.
    (43)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211页。
    (44)See W.Page Keeton et al.,Prosser and Keeton on the Law of Torts(5th ed.),West Publishing Co.1984,p.356.
    (45)“一般注意义务”要旨在于,任何危险的制造者抑或危险状态的维持者,都有义务采取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措施保护他人和他人之绝对权。廖焕国:《论德国侵权法上的一般注意义务--以司法判例为主线的考察》,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312页。
    (46)参见陈聪富著:《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47)Caparo Industries Plc.v.Dickman[1990]2 A.C.605;[1990]2 W.L.R.358;[1990]1 All E.R.568,H.L.(E.).
    (48)美国学者Henry Terry曾总结5项因素,作为判断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的因素:损害的大小、法律所保护利益的价值或重要性、行为人从事行为之目的价值或重要性、行为人达成其目的的实现可能性、行为人对达成其目的所采取行为的必要性。Henry Terry,Negligence,29 Harv.L.Rev.40,42-44(1915).
    (49)“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系一般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经验且勤勉负责之人,在相同之情况下是否能预见并避免或防止损害结果之发生为准。陈聪富著:《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50)参见詹映:《“通知-移除”规则在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分析》,载《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78-179页。
    (51)在该案中,法院认为“通知与移除”规则是认定是否构成间接侵权(商标侵权)的标准,如果依据该规则采取必要措施,则不会承担侵权责任。See Tiffany(NJ)Inc.and Tiffany and Company v.eB ay,Inc.,600 F.3d 93(2nd Cir.2010).
    (52)See Martin R.F.Senftleben,An Uneasy Case for Notice and Takedown:Context Specific Trademark Rights(Mar.16,2012).Available atwww.ssrn.com/abstract/=2025075.
    (53)该条并未如DMCA和《条例》那般直接规定“通知与移除”规则,其将信息服务提供商“知道”侵权行为后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是适用“避风港规则”的前提,而权利人的通知是使得信息服务提供商知道侵权行为的方式之一。Article 14 of the Directive 2000/31/EC of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54)See Audiencia Provincial Sentencia[A.P.S.][Provincial Appellate Court Sentence]Madrid,Jan.14,2014(No.11/2014)(Spain)(GestevisionTelecinco,S.A.v.YouT ube,LLC),translated in Decision No.11/2014 on YouT ube v Telecinco,Hogan Lovells Global Media6Comm.Watch(Feb.14,2014),http://www.hlmediacomms.com/files/2014/02/Telecinco-v-Youtube_EN.pdf;see also Martini Manna6Elena Martini,The Court ofTurin on the Liability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Lexology(June 10,2014),载http://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ec9e1298-7367-4f0a-a263-0cbaff076e29,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2月31日。
    (55)See Joined Cases C-236/08-C-238/08,Google France SARL v.Louis Vuitton Malletier SA,2010 E.C.R.I-2417;Case C-324/09,L Oréal SAv.eB ay Int’l AG,2011 E.C.R.I-6011.
    (56)该条第1款规定,信息发送方使用特定电信服务侵犯他人权利的,特定电信设备提供商并不因此就权利人的损失承担责任,除非提供商在技术上可能采取措施以制止侵权信息的扩散,或者提供商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该条第2款规定,在满足以下条件时,特定电信服务提供商在制止侵权信息传播的必要限度内采取措施制止了侵权信息的传播,其并不会对信息发送方的损失承担责任:(1)服务提供商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其他人的权利在无正当理由时,因侵权信息的传播而遭受侵害;(2)权利人书面请求服务提供商采取措施以制止侵权信息的传播,指明侵权信息、被侵害的权利以及其认为侵权的理由,服务提供商将该请求书转发给信息发出方并询问其是否同意权利人的请求,在转通知7日内未收到信息发出方的反对意见的。
    (57)在该案中,东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明确指出,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权利人或第三方的通知后,在合理期限内未能删除侵权内容,其应就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商标侵权责任。而该案的被告在收到权利人的通知后8天内删除了网站上侵犯商标权的商品,法院认定该期限合理,故判定被告无需承担侵权责任。Chiteki Zaisan KōtōSaibansho[Intellectual Prop.High Ct.]February 14,2012,Hei 22(ne)no.10076,2161 Hanrei jihō[Hanji]86(Japan).Quoted from:Shinada,Yoko,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Notice and Takedown System of JapaneseOnline Marketplaces(2014),p.14.MIPLC Master Thesis Series(2013/2014).Available at SSRN:https://ssrn.com/abstract=2605415.
    (58)See John A.Tessensohn,Intellectual Property High Court of Japan s Sweet Valentine to Trademark Owners,34(8)E.I.P.R.555,557(2012).
    (59)Mark A.Lemley,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Rationalizing Internet Safe Harbors,6 J.on Telecomm.6High Tech.L.101,107-108(2007).
    (60)Graeme B.Dinwoodie ed.,Secondary Liability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Springer 2017,p.57.
    (61)See H.R.Report 105-551,Part 2,p.23.
    (62)笔者于2018年7月15日通过北大法宝(www.pkulaw.cn)的“司法案例”栏目进行了检索,首先选定“专利权权属、侵权纠纷”案由,再以“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全文检索关键词,共检索出284个案例结果,其中法院仅在5个案例中认定电商平台须对其用户销售专利侵权产品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6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4条。
    (64)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闽民终字第1345号民事判决书。
    (65)同注释64。
    (66)在笔者检索的284个案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判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件仅有5个,这5个案例中有3个涉及网络服务提供商因未将权利人的通知转达给被投诉人而被判承担侵权责任。
    (67)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浙知终字第186号民事判决书。
    (68)法院在该案中认定:淘宝公司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淘宝网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且在接到衡艺公司律师函及一审诉讼材料……未履行诸如删除、屏蔽、断开链接以及将衡艺公司律师函转送摩炫公司等义务,客观上为摩炫公司本案侵权行为提供了帮助,致使损失进一步扩大。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粤民终字第1038号民事判决书。
    (69)法院在该案中认定:被告阿里巴巴广告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原告在提起该案诉讼前曾以律师函的方式函告其所经营的网站上存在侵害涉案专利权的行为,并指明了侵权商户及侵权产品的销售链接地址,被告阿里巴巴广告公司以通知所附文件不齐为由要求原告的委托代理人补充提供材料,但在此期间并未及时通知其网站上的被投诉商户,即该案被告顺意公司,同时也未及时采取防止侵权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明显存在过错。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闽01民初字第200号民事判决书。
    (70)参见杨立新:《<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页。
    (71)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017)粤73民初722号民事判决书;另参见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016)粤73民初字第790号民事判决书。
    (72)如在“义乌市贝格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诉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法院认为:“阿里巴巴公司收到投诉后,及时将该投诉转达给被投诉人,在收到被投诉人的反通知后亦及时将该反通知转送给投诉人,阿里巴巴作为网络服务经营者,对于其关于投诉人与被投诉人提交的投诉和反通知中专利侵权与否的判断不能苛以过高要求,故艾尔贝公司认为阿里巴巴公司存在主观过错,应与贝格公司构成共同侵权的主张不能成立。”该案二审案号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8)沪民终字第8号民事判决书;一审案号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16)沪73民初字第841号民事判决书。
    (73)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浙01民初字第753号民事判决书。
    (74)在“赵志谋诉台州市冰雪儿电器有限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天猫公司虽然未删除侵权产品信息链接,但鉴于涉案专利系发明专利,侵权认定涉及侵权产品内部结构特征的比对,在天猫公司已委托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进行侵权比对,尚无法得出侵权结论的情况下,天猫公司未删除侵权产品链接并无过错,无需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参见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浙01民初字第800号民事判决书。
    (75)在“李显军等诉温州鑫达金箔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中,阿里巴巴公司在将原告的投诉意见转通知给被告后,另聘请案外人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就被诉侵权产品是否构成侵权作出鉴定,鉴定结果无法判断被诉侵权产品是否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故未删除涉案产品链接,对此,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认为:阿里巴巴广告公司在无法判断侵权成立与否的情况下未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的措施,属于审慎、合理的处理。参见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016)粤73民初字第790号民事判决书。
    (76)如果发布信息的人认为其发布的信息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可以援引“反通知”程序,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恢复,如果事后证明不存在侵权行为,没有侵犯发出通知的人的人格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发出通知的人应当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
    (77)参见詹映:《“通知-移除”规则在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分析》,载《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85-186页。
    (78)参见王迁:《论“通知与移除”规则对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兼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载《知识产权》2016年第3期,第31-32页。
    (79)参见杨立新:《〈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