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时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关系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ime Allocation of the Rural Labor from a Perspective of Farming Season:Farming and Off-farm Employment
  • 作者:陈奕山
  • 英文作者:Chen Yishan;
  • 关键词:农时 ; 农业生产 ; 非农就业 ; 劳动时间配置
  • 中文刊名:ZKRK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 机构: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4-01
  •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科学
  • 年:2019
  • 期:No.19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从农民合作入手构建以乡村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编号:18VSJ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KRK201902008
  • 页数:14
  • CN:02
  • ISSN:11-1043/C
  • 分类号:77-88+129-130
摘要
中国乡村劳动力长期存在"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兼业行为。文章以农时为视角,分析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中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及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随着非农就业工资的上升,总体上乡村劳动力先后减少了在农闲和农忙时段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作为替代的非劳动要素投入的及时性影响其投入效果,部分农业劳动力通过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延长农忙时间并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受农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具有不稳定特征。随着乡村人口的更新换代,农时对乡村劳动力的影响趋于弱化,其非农就业趋于稳定。文章认为,在农时仍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的情况下,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重视并结合农时规律。
        Part-time farming, which means"doing farm work in busy season, non-farm work in slack season", has been prevailing in rural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ing season, this paper analyses labor time allocation in rural areas along with labor transfer,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ff-farm employ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increase of off-farm wage has resulted in declines of farming time in both busy season and slack season. In order to increase income, some rural laborers invest in more value-add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extending their length of work in busy season. On the other hand, off-farm employment shows instability due to the farming season.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the effect of seasonal factor has weakened, which would help to stabilize off-farm employ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o impro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seasonal factor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policy making because seasonal factor affects labor time allocation.
引文
1.艾利思·弗兰克(2006):《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锡文(2018):《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行政管理改革》,第4期。
    3.蔡轸(2016):《2015年苏州市吴中区水稻机械化收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第10期。
    4.陈奕山(2018):《1953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投工的变迁过程和未来变化趋势》,《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5.陈奕山等(2017):《农户兼业对水稻杀虫剂施用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6.陈品等(2018):《劳动力短缺背景下农时延误、产量损失与外包服务利用影响》,《现代经济探讨》,第8期。
    7.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8.纪月清等(2015):《统防统治:农民兼业与农药施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9.卢锋(2012):《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10.恰亚诺夫(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1.宋洪远等(2015):《中国粮食产后损失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小麦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2.王加华(2015):《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3.徐小兵等(2016):《再生稻头季机械收割和人工收割对比试验》,《中国种业》,第11期。
    14.钟甫宁(2016):《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
    15.钟甫宁、陈奕山(2014):《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与初次外出务工的职业选择---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摩擦性失业”的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16.郑旭媛、徐志刚(2017):《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经济学(季刊)》,第1期。
    17.Tan S.,Heerink N.,Kruseman G.,Tan F.(2008),Do Fragmented Land Holdings have Higher Production Costs?Evidence from Rice Farmers in Northeastern Jiangxi Province,P.R.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9(3):347-358.
    (1)人们投入劳动时间的目的在于获得产出,因此,所谓“农闲”实质是指劳动力在完成基本的劳动时间投入后,即使投入再多的劳动时间,也不会对最终产出有明显的提高效果的时段;“农忙”是指劳动时间投入的多寡与最终产出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时段。结合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可以依据以下标准划分农忙与农闲时段:农闲时段的劳动时间投入的边际产出低于某一临界值,而农忙时段的劳动时间投入的边际产出高于该临界值。由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气候、土壤、地形条件存在差异,劳动力所选择的农业生产经营种类也存在差异,从而不同地区、不同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曲线不同,农闲和农忙时段的时间长度也不同。
    (1)由于已有可供使用的数据较为缺乏,本文未能就此展开直接的检验,只能通过已有文献间接进行分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