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理性观照下的儿童创新能力培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Innovative Ability with the Irrational Perspective
  • 作者:张敬威 ; 于伟
  • 英文作者:ZHANG Jingwei;YU Wei;
  • 关键词:创新能力 ; 儿童 ; 非理性 ; 理性
  • 中文刊名:ZJY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中国教育学刊
  • 年:2019
  • 期:No.309
  • 语种:中文;
  • 页:ZJYX201901012
  • 页数:5
  • CN:01
  • ISSN:11-2606/G4
  • 分类号:52-56
摘要
理性与非理性构成人完整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发展经历非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前理性层次、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层次及非理性与理性协同发展的后理性层次三个阶段。以理性为基础的非理性是创新的源泉,儿童处于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的过渡时期,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就要保护并引导儿童使其精神发展通往第三层次。儿童所独有的非理性与创新能力禀赋弥足珍贵,要警惕教育实践中的过度标准化训练对儿童创新能力的磨灭。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儿童的创造性直觉能力,创设感性直观的实践场域,并把握好儿童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关系。
        
引文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10.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4.
    [3]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2-73.
    [4]邓晓芒.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J].现代哲学,2011(3):46-48.
    [5]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18.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曲丹儿,曲振海.艺术的理由[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3.
    [8]雅思贝尔斯卡尔.尼采其人其说[M].鲁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6.
    [9]魏凤文,高新红.仰望量子群星:20世纪量子力学发展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100.
    [10]加来道雄.爱因斯坦的宇宙[M].徐彬,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17-18.
    [11]SOUSA DAVID A.心智、脑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M].周加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
    [12]于伟.“率性教育”:建构与探索[J].教育研究,2017(5):23-32.
    [13]张旺.人的类生命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10(8):31-35.
    [1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5]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64.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5.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18]渠敬东,王楠.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6-2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