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合宪性解释方法及其发展前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Method of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 作者:张晓萍 ; 王春杰
  • 英文作者:ZHANG Xiao-ping;WANG Chun-jie;
  • 关键词:合宪性解释 ; 法律解释 ; 司法谦抑
  • 中文刊名:LGL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 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37
  •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合宪性解释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8FXB009)
  • 语种:中文;
  • 页:LGLX201902002
  • 页数:5
  • CN:02
  • ISSN:23-1457/D
  • 分类号:7-11
摘要
为了解决我国宪法效力虚置的问题,我国学者从德国引进了合宪性解释方法;它是指法院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应先对相关的法律进行法律解释,然后选择与宪法精神相一致的解释,使得宪法精神在审判过程中得到贯彻。目前合宪性解释方法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未完全理清,我国宪法实践与相关国家的实际情况差别比较大,目前我国合宪性解释方法的适用仍然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合,逐步形成完整的宪法解释制度。
        
引文
[1]苏永钦.合宪性控制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79.
    [2]王书成.论合宪性解释方法[J].法学研究,2012,(5).
    [3]柳建龙.合宪性解释原则的本相与争论[J].清华法学,2011,(1).
    [4]F. Muller. Juristische Methodik[M]. 3. Aufl.,Berlin1989:85.
    [5]张翔.两种宪法案件:从合宪性解释看宪法对司法的可能影响[J].中国法学,2008,(2).
    [6][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24,243.
    [7]陈新民.立法者的“审慎义务”与释宪者的“填补”任务[J].宪法解释之理论与实务,1998:109.
    [8]张翔.合宪性解释的两个面向—答蔡琳博士[J].浙江社会科学,2009,(10).
    [9]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37.
    [10]罗书平.论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J].云南大学学报,200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