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由来、理论资源与体系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ilm Industry Aesthetics:Realistic Backgrounds,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 作者:陈旭光
  • 英文作者:CHEN Xu-guang;School of Arts,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电影美学 ; 电影工业 ; 电影工业美学
  • 英文关键词:film aesthetics;;film industry;;film industry aesthetics
  • 中文刊名:SH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6;No.19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资助项目(18ZD13)
  • 语种:中文;
  • 页:SHDS201901003
  • 页数:12
  • CN:01
  • ISSN:31-1223/C
  • 分类号:37-48
摘要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背景下,对"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所提出的一种兼具观念革新意义、现实发展需求和理论建构方法论意义的"顶层设计"。在立足当下电影现实的基础上,电影工业美学试图在理论层面上建构一个互补辩证、兼容综合且务实有效的理论体系,在强调工业意识觉醒的同时,更呼唤着美学品格的坚守和艺术质量的提升。通过梳理"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背景、内核和外延,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及历史脉络,可深入探究其理论依据、美学原理和文化背景。
        Film industry aesthetics is not only a rethinking of "what is a film"in the new era,but also"a top-level design"of Chinese films,which integrates conceptual innovation,realistic demands and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cinematic reality,film industry aesthetics aims at constructing a complementary,dialectical,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practical effect,attaching importance not only to industrial awareness,but more importantly,to aesthetic integrity and artistic quality."Film industry aesthetics"is examined in terms of backgrounds,kernel and extended ideas,relations with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so as to further reveal its theoretical support,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引文
[1]张卫,陈旭光,赵卫防,等.以质量为本促产业升级[J].当代电影,2017(12):4-14.
    [2]徐洲赤.电影工业美学的诗性内核及其建构[J].当代电影,2018(6):112-116.
    [3]周学麟,陈旭光.关于艺术电影与类型电影的对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2):22-26.
    [4]李立.电影工业美学的批评与超越---与陈旭光先生商榷[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4):93-98.
    [5]陈旭光,李卉.电影工业美学再阐释:现实、学理与可能拓展的空间[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4):99-108.
    [6]陈旭光.中国电影观众新观察---“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J].当代电影,2015(12):4-11.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陈旭光.“后陆川”:“作者”的歧途抑或活力---以《王的盛宴》和《九层妖塔》为主的讨论[J].当代电影,2016(6):52-56.
    [9]陈旭光.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大众文化”视角审视[J].艺术百家,2013(3):35-40.
    [10]陈旭光,张立娜.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现[J].电影艺术,2018(1):99-105.
    [11]李泽厚.美育与技术美学[J].天津社会科学,1987(4):3-5.
    [12]周宪.作为现代主义另一面的包豪斯[J].学术研究,2018(6):141-147.
    [13]陈旭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1):18-22.
    [14][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18.
    [15][美]M H艾布拉姆斯·M H.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4-17.
    [17]陈旭光.艺术的本体与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9-15.
    [18]陈旭光.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2(11):98-101.
    [19]陈旭光.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J].当代电影,2018(1):30-38.
    [20][英]David Hesmondhalgh.文化产业[M].廖珮君,译.台北: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12.
    [2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7.
    [2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102.
    [23]陈旭光.试论中国电影的制片管理:观念转型与机制变革[J].当代电影,2014(1):21-27.
    [24]文隽,叶航.监制是一门“退后一步”的学问---文隽访谈[J].电影艺术,2011(1):52-56.
    [25][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5.
    (1)此文后改名为《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现》,发表于《电影艺术》2018年第1期,第99-105页。
    (1)参见饶曙光、李国聪《创意无限与工匠精神: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载《电影艺术》2017年第4期,49-56页;张卫《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细密分工与整体布局》,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30-34页;赵卫防《中国电影美学升级的路径分析》,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26-29页;刘汉文《中国走向世界电影制作中心》,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23-25页。
    (1)参见饶曙光、李国聪《“重工业电影”的崛起与中国梦表达》,载《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101-104页;饶曙光、李国聪《“重工业电影”及其美学:理论与实践》,载《当代电影》2018年第4期,102-108页;丁亚平、卢琳《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电影、市场与身份想象》,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5-9页;张卫、尹鸿、安晓芬、周铁东《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中的技术美学》,载《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12-19页。
    (1)1995年,邵牧君在《电影万岁》(《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第25页)中提出“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的观点,认为:“‘首先’和‘其次’这个次序至关重要,因为电影既然首先是一件工业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商品属性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搞电影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电影既然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电影需要的艺术就必然要服从商业的需要,即为数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能是什么非世俗化的、‘属而和者仅数十人’的艺术。”邵牧君先生的观念石破天惊,可以看作电影工业美学的先声。
    (1)见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鲍德韦尔,现通译为波德维尔,本文中引述波德维尔的论述如非特别注明,均引自该文。
    (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4)》显示:中国电影观众平均观影年龄21. 5岁。而且,在2013年的电影观众调查中,就一个有效的观众数量而言,分年龄段调查结果显示:17岁以下的观众占5. 6%,18~24岁观众占33. 1%,25~39的观众占53. 6,40~59岁的观众占7. 0%,60岁以上观众占0. 6%。见中国电影家协会《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第13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