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氮肥对长江中下游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葛梦婕 ; 王爱华 ; 方书亮 ; 徐继梅 ; 周耘 ; 孟天瑶 ; 魏海燕
  • 关键词:常规超级粳稻 ; 氮肥 ; 磷素吸收和利用
  • 中文刊名:KJTX
  • 机构: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扬州大学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1-17
  • 出版单位:农业科技通讯
  • 年:2019
  • 期:No.565
  •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503];;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SXGC(2017)111];; 江苏省333工程资助项目[BRA2017257];; 淮安市“533英才工程”科研项目[HAA201757]
  • 语种:中文;
  • 页:KJTX201901023
  • 页数:7
  • CN:01
  • ISSN:11-2395/S
  • 分类号:71-77
摘要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2013-2014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用8个常规超级粳稻为试材,同时以8个常规非超级粳稻为对照,设置7个氮肥水平0N(0 kg/亩)、10N (10 kg/亩)、12.5N (12.5 kg/亩)、15N (15 kg/亩)、17.5N (17.5 kg/亩)、20N (20 kg/亩)、22.5N(22.5 kg/亩),采用模拟机插小苗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常规超级粳稻与非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和抽穗期植株磷素吸收量呈增加趋势,而成熟期均呈先增后降趋势,超级粳稻在N20处理下磷素吸收量最高,而对照在N17.5处理下最高;拔节期吸磷量超级粳稻小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中后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高9.22%和10.92%;磷素阶段积累量和积累比例表现出相似变化趋势。(2)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和茎鞘磷素积累与转运量,超级粳稻较对照优势明显,穗部磷素积累量也较高,而茎叶对穗的磷素转运贡献率低。(3)磷素产谷利用率平均值为对照>超级粳稻,且差异极显著。超级粳稻百千克籽粒需磷量为0.502 kg(0.346~0.701 kg),极显著高于对照。增施适量氮肥对实现超级粳稻磷素高效吸收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引文
[1]Vance CP, Uhde-stone C, Allan D L. Phosphorus acquisition and use:critical adaptations by plants for securing a nonrenewable resource[J]. New Phytol, 2003, 157(3):423-447.
    [2]李永夫,罗安程,王为木,等.不同供磷水平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基因型差异[J].土壤通报, 2005, 36(3):19-22.
    [3]吴照辉,贺立源,左雪冬,等.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水稻阶段性磷营养特征[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1):71-76.
    [4]杜永,刘辉,杨成,等.超高产栽培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7,33(2):208-215.
    [5]韦还和,孟天瑶,李超,等.水稻甬优12产量13.5 t/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J].作物学报,2016,42(6):886-897.
    [6]浙江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42-45.
    [7]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4-196.
    [8]李永夫,罗安程,王为木,等.不同供磷水平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基因型差异[J].土壤通报,2005,36(3):365-369.
    [9]吴照辉,贺立源,严昶,等.低磷胁迫对水稻地上部氮、钾吸收和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311-316.
    [10]郭再华,贺立源,徐才国.磷水平对不同磷效率水稻生长及磷、锌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4):355-360.
    [11]李鸿伟,杨凯鹏,曹转勤,等.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J].作物学报,2013(39):464-477.
    [12]李莉,张锡洲,李廷轩,等.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干物质积累与磷素吸收利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588-5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