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通变、动态视角下的清华简《管仲》文本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ext Study of Guan Zhong in Tsinghua Bamboo Slip from Dynamic View
  • 作者:张兵
  • 英文作者:ZHANG Bing;
  • 关键词:清华简 ; 《管仲》 ; 文本源流 ; 文献价值
  • 中文刊名:JIL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济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9;No.157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15ZDB065)之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ILI201904008
  • 页数:8
  • CN:04
  • ISSN:37-1377/C
  • 分类号:75-80+160-161
摘要
清华简《管仲》是出土文献记载管子最集中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简文通过桓公和管仲的问答,谈论"学与不学"、"起事之本"、"从人之道"、"设承立辅"等治学为政思想,这些多为传世文献所未载。简帛文献启示我们应树立通变、动态的研究视角,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考察早期古书文本生成和学派划分。基于此,文章从历时与共时层面,通过与西周金文、传世《管子》、战国竹简、先秦诸子类文献相互比较,系统梳理了《管仲》文本形成之源流,重新审视了《管子》等诸子文献的年代和早期学派的归属等,认为《管仲》文本源起多端,清华简《管仲》属于楚地竹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管仲学派的地域传播和文化互动。
        Guan Zhong in Tsinghua Bamboo Slip is the most specialized text to record Guan Zhong's life in excavated document. It has important documentation value. The words in those bamboo slips talk about governing, learning, making friends, doing things through questions and answers between Duke Huan of Qi and Guan Zhong. Silk and bamboo slips manuscripts enlighten us to research the origin and division of early ancient context in dynamic view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backgroun d. This paper compares inscriptions on bronze in Xi Zhou era, handed-down documents,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Dynasty and pre-Qin thinkers documents to summary the origins of Guan Zhong and division of different academic genres from historical and synchronic aspec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ntext of Guan Zhong has different origins. Guan Zhong in Tsinghua Bamboo Slip belongs to Chu bamboo slip which reflects communications region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of early Guan Zhong's thinkings.
引文
(1)黄德宽:《在首批清华简出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略说清华简的重大学术价值》,《出土文献(第二辑)》,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7页。
    (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10页。
    (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47页。
    (4)参看郭丽:《论〈管子·大匡〉的材料来源——以出土文献资料为例》,《管子学刊》,2015年第1期。
    (5)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建》,《出土文献(第四辑)》,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16页。
    (1)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 所附录的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引文表”,《考古学报》,1975 年第 1 期。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道家文化研究》,1992年第2期。
    (2)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29页。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3)裘锡圭:《上博简〈相邦之道〉1号简考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8—72页。陈伟:《也说〈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 霸形〉对读》,武汉大学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04-04;鲁家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戒〉对读札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刘国忠:《清华简〈管仲〉初探》,《文物》,2016年第3期。
    (5)本文的文本分析,参考整理者的释读意见,并结合子居:《清华简〈管仲〉韵读》,中国先秦史http://xianqin.22web.org/2017/01/14/363 i=1,2017年1月14日。本文所引子居先生观点,皆出此文。
    (6)谢维扬:《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谢维扬、赵争主编:《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122—128页。
    (7)裘锡圭:《豳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8)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第114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22页。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420页。
    (11)刘国忠:《清华简〈管仲〉初探》,《文物》,2016年第3期。
    (12)(4)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第114页,第137页。
    (13)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4)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出土文献(第四辑)》,第9、12页。
    (15)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16)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599页。
    (17)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 》,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12页。
    (18)王圻:《续文献通考》,台北:新兴书局,1956年版,第4218页。
    (19)参看郭丽:《论〈管子·大匡〉的材料来源——以出土文献资料为例》,《管子学刊》,2015年第1期。
    (20)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2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9—22页。
    (22)李学勤:《管子新探·序》,《拥慧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3)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出土文献(第四辑)》,第15页。
    (24)宣兆琦、王雁:《〈管子〉三论》,《管子学刊》,2002年第2期。
    (25)李学勤:《多采的古代地区文化》,《文史知识》,1989年第3期。
    (26)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
    (27)赵敏俐:《如何认识先秦文献的汉代传承及其价值》,《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28)蔡先金、张兵:《出土文献与文学史新证》,《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