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钢管混凝土桁式拱桥稳定承载力的参数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Parameters Analysis on the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Truss Arch Bridge
  • 作者:解威威 ; 杨绿峰 ; 王建军 ; 郑健 ; 谭秋虹
  • 英文作者:Xie Wei-wei;Yang Lv-feng;Wang Jian-jun;
  •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桁式拱桥 ; 稳定承载力 ; 线弹性迭代方法 ; 材料强度 ; 刚度比
  • 中文刊名:GWG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 Foreign Highway
  • 机构: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8-12-20 15:37
  • 出版单位:中外公路
  • 年:2018
  • 期:v.38;No.244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51738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478125)
  • 语种:中文;
  • 页:GWGL201806018
  • 页数:4
  • CN:06
  • ISSN:43-1363/U
  • 分类号:93-96
摘要
利用高效高精度线弹性迭代方法,分析了几何和材料参数对钢管混凝土桁式拱桥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首先,结合钢管混凝土构件齐次广义屈服函数和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建立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稳定承载力分析的线弹性迭代方法;进而通过与桁式拱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线弹性迭代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最后利用线弹性迭代方法探讨了矢跨比、钢管和混凝土强度、含钢率、弦杆和腹杆刚度比等参数对拱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线弹性迭代方法能够准确高效地预测钢管混凝土桁式拱稳定承载力,矢跨比、钢管强度、含钢率和弦杆与腹杆刚度比对稳定承载力影响较大,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建议矢跨比范围为0.20~0.25,钢管强度和含钢率选择需要考虑经济性,弦杆与腹杆的刚度需要匹配使用。
        
引文
[1]陈宝春,韦建刚,周俊,等.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现状与展望[J].土木工程学报,2017(6).
    [2]黄福云,钱海敏,陈宝春,等.钢管混凝土桁式拱结构平面内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12).
    [3]李国芬,王立国,朱华平,等.东方大桥空间稳定性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4]张建民,郑皆连,肖汝诚.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4(4).
    [5] Zhang ZC,Xie X,Zhang H,et al.Approach for Analyzing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s with Stiffening Girder[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7,8(5):682-692.
    [6] Xie X,Chen HZ,Li H,et al.Numerical Analysis of Ultimate Strength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5,6A(8):859-868.
    [7]曾昭东,李传习,曾永革.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与极限承载力研究及参数分析[J].中外公路,2009(3).
    [8]陈宝春,秦泽豹.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面内极限承载力的参数分析[J].铁道学报,2004(4).
    [9]邓继华,邵旭东.钢管混凝土拱极限承载力计算及相关参数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10]杨绿峰,解威威,郑健,等.哑铃型钢管混凝土拱肋极限承载力的线弹性分析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7(3).
    [11]解威威,叶志权,杨绿峰.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极限承载力的线弹性迭代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18(1).
    [12]解威威.钢管混凝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高效高精度线弹性迭代方法[D].广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