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本草别说》之前细辛临床用量文献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胡子贤 ; 傅延龄
  • 关键词:细辛 ; 投药与剂量 ; 汉朝 ; 两晋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中文刊名:JSZY
  • 英文刊名: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4-05
  • 出版单位:江苏中医药
  • 年:2019
  • 期:v.51;No.552
  • 语种:中文;
  • 页:JSZY201904026
  • 页数:3
  • CN:04
  • ISSN:32-1630/R
  • 分类号:73-75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包括细辛汤剂的方名、细辛药量、加水量、服法等。统计汤剂中细辛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 :整个汉代、两晋、隋唐时期,汤剂中细辛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最常用量在13g至41g之间;至北宋时期,由于煮散剂的普及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细辛用量明显下降,其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也显著减少。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别说》以前800多年中含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远大于李时珍所说的"不过钱"和《药典》中的1~3g。
        
引文
[1]神农本草经[M].王子寿,薛红,主编.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30.
    [3]唐慎微.证类本草[M].郭君双,金秀梅,赵益梅,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81.
    [4]中国药科委员会.中药辞海(第一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
    [5]傅延龄,陈传蓉,倪胜楼,等.论方寸匕、钱匕及其量值[J].中医杂志,2014,55(7):625.
    [6]方静,傅延龄.汉代、唐代、宋代煮散剂比较[J].中医学报,2013,28(179):524.
    [7]卢嘉锡,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勝,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9]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李景荣,苏礼,任娟莉,等,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0]倪朱谟.本草汇言[M].郑金生,甄雪燕,杨梅香,校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9.
    [11]傅延龄,王倩,方静.宋代临床方药用量下降原因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15):12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