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工业体系的萌芽与演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udiment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in Modern China
  • 作者:方书生
  • 英文作者:FANG Shu-sheng;Institute of Economics,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近代中国 ; 工业体系 ; 工业革命 ; 工业化 ; 上海
  • 英文关键词:Modern China;;Industrial System;;Industrial Revolution;;Industrialization;;Shanghai
  • 中文刊名:HSYJ
  •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上海经济研究
  • 年:2018
  • 期:No.362
  • 基金:用友公益基金会“商的长城”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与近代中国工业研究”(2013WJL00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与演变研究”(14ZDB04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SYJ201811012
  • 页数:15
  • CN:11
  • ISSN:31-1163/F
  • 分类号:116-130
摘要
有关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研究大多或截止于1936年或忽略1930-1940年代内在的连续性,认为近代中国未竟成功的工业建设自然不成体系,揆诸史实,可以发现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评估在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上均有欠缺。在近代前期,以工业中心上海的工业化经验为代表,通过从技术移植学习到创新组合的演进,逐渐萌生了工业门类系统,并初步形成了不甚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是偏重于轻工业且关键性的重化工业未能显著发展;但在近代中后期,华北、东北、西南等地依托本地工矿资源所形成的重化工业门类,弥补并共同组成近代中国工业体系。从一个较长的时段(1850-1940年代)来看,这一萌芽及演化轨迹与工业革命史上后发展国家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在近代时期与其他先工业革命国家的竞争中,中国处于明显不利的位序,以至于我们误以为近代中国不曾萌生工业体系,从而忽略并低估了近代中国百年工业史内在的演化与趋向,重新认识这一工业体系的萌芽及演变中的临界点与阶段性特征,有助于拓展并深化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与内容的认识。
        Most of the studies on modern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ended in 1936,or neglected the inherent continuity of the 1930 s-1940 s.According to these incomplete documents,the unsuccessfu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a was naturally unsystematic.Based on the true and accurate facts,we can find that the evaluation of moder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deficient in both space and time.In early modern period,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experience of Shanghai as the representative,through the evolution from technology transplantation to innovation combination,China has gradually sprouted the industrial category system and initially formed an in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However,the system focuses on light industries and the key heavy chemical industries have not been able to develop significantly.In the middle and late modern times,heavy chemical industries were formed by relying on the local industri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North China,Northeast and Southwest China,which make up for and jointly form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modern China.From a longer period of time,1850-1940,these experiences of rudiment and evolution were similar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p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 modern times,China was in an apparently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other pre-industrial revolutionary countries,so that we mistakenly assumed that the industrial system had never sprouted in modern China,thus neglecting and underestimating the inherent evolution and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n the past century.It is helpful for u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 and content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by re-understanding the critical points and stages in the rudiment and evolution of this industrial system.
引文
1.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M].南京: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
    2.刘大钧.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3.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
    4.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史实的综合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5.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7.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成长(吴松弟等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浜野洁,岸田真,井奥成彦.日本经济史(1600-2000)(彭曦等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G.M.沃尔顿,H.罗考夫.美国经济史(第十版)(王珏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方显廷.方显廷文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1.N.B.C.格拉斯.工业史(连士升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1)方书生:《近代中国工业分类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4期;《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再估算》,《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5期。
    (2)黄汉民:《近代上海工业结构历史演进分析》,《学术月刊》1991年第4期。
    (1)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吴松弟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6-77页。
    (2)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陆赟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
    (3)Ma Debin: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of China in 1911-1937:A Quantit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2008),68:355-392.
    (4)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9页。
    (5)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
    (6)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7)洪丈里:《民元来我国之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1948年,第264-276页。
    (1)N.B.C.格拉斯:《工业史》(连士升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94页。
    (2)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8页。
    (3)例如,船舶与机器修造业工厂,主要是承接上海港外国船舶的零星修理。很多从手工作坊变成近代机器工厂,例如发昌机器厂自1869年购置新机器以后,业务从船舶零件的小修小配,开始兼营机器制造,“专造大小火轮机器”,1890年拥有车、刨、钻床等机器约20台,具有动力设备,雇工200-300人。1890年代初,新增开矿挖河器材及纺织机、轧花机、缫丝机的修配与仿制。上海市工商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中华书局1966年,第79-85页。
    (4)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4页。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第9-14页。
    (1)陈立夫:《三十年来中国之工程教育》,《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刊》,1946年8月。
    (2)徐新吾:《上海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0页。
    (3)陈凯:《续富国策》,卷1,第47页,载孙毓堂:《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74页。
    (4)上海市粮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第114页。
    (5)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5页。
    (6)上海市工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198-200页。
    (7)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第119页。
    (8)刘大钧:《上海工业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23页。上海市社会局:《上海之机制工业》,中华书局1933年,第10-11页。
    (9)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第87-88页。
    (10)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第101页;附录统计表21。
    (11)上海市粮食局:《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21、48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114页。
    (12)徐雪筠等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58页。
    (1)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附录统计表21。
    (2)陈立夫:《三十年来中国之工程教育》,《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刊》,1946年8月。
    (3)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86-87页。
    (4)方书生:《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再估算》,《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5期。
    (5)棉织业转型明显要慢于丝织业,棉纺行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引进手拉机,但直到1925年前后才基本普及;铁木机在20世纪初就已引进,但直到1920年代才开始为布厂大规模使用。
    (6)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208、210页。
    (7)Dakuin K.Lien,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国政治学报》季刊),1916年12月第4期,第66-80页。
    (1)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第125页。
    (2)《渐趋工业化之中国前途未可限量》,《新建设(广州)》,1929年第6期,第101页。
    (3)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第205-215页。
    (4)张洪沅:《三十年来中国之化学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刊》,1946年8月。
    (5)实业部工业司:《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1934年,第六·标·二四页至六·标·二五页。
    (1)薛明剑:《人钟月刊》,第1卷第2期,1931年10月1日。
    (2)“1934年1月陈公博序”,《实业部工业施政概况》,1934年。
    (3)木材制造、家具制造、冶炼、机器及金属制造、交通用具制造、砖瓦玻璃制造、建筑工程、水电、化学品制造、纤维、服用品、皮革制造、饮食品、造纸印刷照相材料制造、科学仪器乐器饰物制造、其他。田和卿:《工业分类的商榷》,《社会月刊(上海1929)》,1931年,第2卷第12期。
    (4)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1929年薛笃弼序言,中华书局1929年。
    (5)《全国各业工厂分类统计(十九年)》,《申报年鉴》,上海申报馆1933年。
    (6)其中,四级工业分类采用杜威法进行编目,清晰明白。
    (7)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册),第14页。
    (8)方书生:《近代中国工业分类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4期。
    (1)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册),第1-32、43、64页。
    (2)刘大钧:《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40页。
    (3)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第1页。
    (4)叶笑山等编:《中国经济年刊》,中外出版社1936年,第66页。
    (5)《大隆厂自制纺织机极为外人所注目》,《申报》,1937年7月14日第15版。
    (6)潘仰尧:《我国最近工业进展之鸟瞰》,载上海市社会局:《上海市政府成立十周年纪念工业展览会特刊》,上海市社会局1937年,第6页。
    (1)吴清友:《美国工业化过程之分析》,《新中华》复刊第二卷第八期,第72页。
    (2)马英昌:《近代英国工业体系的建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3)唐启贤:《工业分类之研究》,《实业部月刊》,第1卷第6期,1936年。
    (4)洪丈里:《民元来我国之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第264-276页。
    (1)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N.B.格拉斯:《工业史》(连士升译),第125页。
    (1)吴清友:《美国工业化过程之分析》,《新中华》复刊,1944年第二卷第八期,第72-76页。
    (2)汤德明:《美国之高度工业化》,《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4期。
    (3)浜野洁等:《日本经济史(1600-2000)》(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4-156页。
    (4)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方显廷文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6、107页。马寅初:《中国要早日实行工业化》(应本届铁展会之请在青民众教育馆广播演讲),《铁道公报》,1935年第1236期。何廉:《中国工业化之切要及其推进方法》,《海王》1936年,第9卷第2期。
    (1)P.S.Hopkius:《中国的工业化政策与电力之关系》(沈秋宾译),《青年进步》,1931年,第143期。
    (2)《如何工业化(四月廿二日桂林大公报社论)》,《今日文选》,1943年第2期。
    (3)钟承宗:《工业化与实业计划》,《广东省银行月刊》,1946年,复2第2期。
    (4)洪丈里:《民元来我国之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第264-276页。
    (5)钟承宗:《工业化与实业计划》,《广东省银行月刊》,1946年,复2第2期。
    (6)沙学浚:《工业化与中国前途》,《地理》,1941年,第1卷第2期。
    (7)《太平洋各国之工业化》,《纺织时报》,1930年,第737期。
    (1)谭熙鸿、吴宗汾:《全国主要都市工业调查初步报告提要》,国民政府经济部全国经济调查委员会1948年,第20-3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