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构“中国电影史学派”刍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School
  • 作者:檀秋文
  • 英文作者:TAN Qiuwen;
  • 关键词:中国电影史学派 ; 电影史料数据库 ; 电影史理论 ; 全球视野 ; 跨学科交流
  • 中文刊名:BDY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 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46
  • 语种:中文;
  • 页:BDYX201902002
  • 页数:9
  • CN:02
  • ISSN:11-1677/J
  • 分类号:7-15
摘要
"中国电影史学派"应当成为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可从"建构中国电影史料数据库""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史理论""在全球视野中重审中国民族电影""展开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等方面着手,其最终目的,是要努力发展出一个以中文语境为基准的论述模式,积极参与到全球电影史研究体系的构建当中,显现出中国电影史学的光彩和魅力。
        
引文
[1]2017年9月26日,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中国特色国家电影智库暨《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出版研讨会”;2017年10月31日,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随后,举行了一系列相关学术会议,主要有:2018年2月28日,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中国电影学派时代建构”学术讨论会;2018年4月10日,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迎接中国电影学派建设新时代”研讨会。2018年6月30-7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与批评大型学术研讨会。
    [2]费纳.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热潮兴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4-25(7).
    [3]陈犀禾,翟莉滢.国家理论: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J].电影艺术,2018(2):13.
    [4]李道新.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J].电影艺术,2018(2):15.
    [5]另外五个组成部分为“中国电影本体研究”“中国电影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教育”“中国动画电影”。
    [6]邱振刚.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需要中国的电影学派[N].中国艺术报,2017-10-13(8).
    [7]饶曙光,李道新,李一鸣,万传法.对话与商榷:中国电影学派的界定、主体建构与发展策略[J].当代电影,2018(5):5.
    [8]相关讨论参见郭晓,陈中国.引领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审美的“中国电影学派”--访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J].艺术教育,2018(5);饶曙光.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J].电影新作,2015(5);郑炀、张秀文.探索中国电影理论学派的上海因素--以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说”为中心[J].电影新作,2018(1);厉震林.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表演学派渐行渐近[J].艺术评论,2018(6);李焕征.新时期中国大陆影坛“学院派”的乡土创作及其时代特征--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为例[J].当代电影,2018(8).
    [9]储双月所写的《中国电影史学派的建构与影史研究的传承和创新--电影史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综述》(《当代电影》2018(3))一文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史学派”的概念,但仅仅只是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在正文中也并未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展开讨论。
    [10]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自序3-4.
    [11]李卫民,蔡禹龙.走向更有深度的阐释性史学研究--左玉河研究员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7(6):8.
    [12]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66.
    [13]饶曙光.再写《中国电影史》及其相关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3):16.
    [14]周星.学术史研究的启示--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意义的思考[A].陈犀禾、丁亚平、张建勇主编.重写电影史向前辈致敬--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75.
    [15]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302.
    [16]许兆昌.大数据时代史学更应有大情怀[N].人民日报,2018-1-29(7).
    [17]陈墨曾畅想以口述历史为基础建立“人类记忆数据库”,但过于宏大且超前,短期内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将中国电影人的口述历史档案纳入中国电影史料数据库是具备可操作性的。
    [18]李少白.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A].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41.
    [19]陈墨.理解与反思--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A].陈犀禾、丁亚平、张建勇主编.重写电影史向前辈致敬--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1.
    [20]陈刚.建构中国电影史料学[A].陈犀禾、丁亚平、张建勇主编.重写电影史向前辈致敬--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75.
    [21]郦苏元.新电影史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05(1):29.
    [22]刘成汉.电影赋比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
    [23]石川.反思与重构: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当代电影,2005(5):26。
    [24]郦苏元.另一个郑君里[J].当代电影,2005(2):38.
    [25]王宁.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争辩、症结与出路[J].社会学研究,2017(5):31-32.
    [26]于治忠.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西方:一个认识论的考察[OL].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4270,2018-8-7.
    [27]胡逢祥.文化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史学近代转型[J].历史与社会文摘,2016(12):165.
    [28](日)佐藤忠男著.应雄主译,日本电影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谢辞3.
    [29]钱乘旦.更好地写出完整的人类史[N].北京日报,2017-7-17(15).
    [30](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著.王晋新等译,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导论1,4.
    [31]江湄.重新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之中--全球史与中国史研究的新方向[J].全球史评论,2014:211.
    [32]王宜文.作为世界影坛一支流脉的中国电影史[J].电影艺术,2006(3):117.
    [33](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著.王晋新等译,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09-210.
    [34]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294.
    [35]钱乘旦.更好地写出完整的人类史[N].北京日报,2017-7-17(15).
    [36](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著.王晋新等译,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94.
    [37]赵兴彬.论史学方法体系的重建[J].齐鲁学刊,2003(4):37.
    [38]黄鹏.中国电影史学的历史--在西方历史学与西方电影史学的视野下[J].电影评介,2014(2):8.
    [39]余纪.有关萌芽期中国电影的几个问题[J].电影艺术,1998(4):87.
    [40]李道新.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J].当代电影,2009(4):75.
    [41]陈旭光.论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的“整体观”与方法论[A].周星、张燕主编.中国电影历史全景观照--110年电影重读思考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6.
    [42]陈墨.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J].当代电影,2009(4):69.
    [43]陈春声.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J].史学月刊,2016(6):16.
    [44]王健.“数字历史”是一种革命性的未来方向[J].文汇报,2016-7-27(8).
    [45]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J].江海学刊,2017(2):175.
    [46]王健.“数字历史”是一种革命性的未来方向[J].文汇报,2016-7-27(8).
    [47]黄西蒙.从洪子诚到陈思和再到王德威,当代文学史究竟该怎么写?[EB/OL].文汇app,2017-9-27.
    [48]陈山.理想的冲突--史学价值观与史学创新[J].当代电影,2009(4):65.
    [49]丁亚平.重写与超越[J].上海文论,1989(6):3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