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党政体制下的中国行政国家建设:特色与路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State under the Party-State System
  • 作者:颜昌武
  • 英文作者:YAN Changwu;
  • 关键词:党政体制 ; 行政国家 ; 制度建设 ; 理性官僚制
  • 英文关键词:Party-state system;;the administrative state;;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bureaucratic system
  • 中文刊名:JNXB
  • 英文刊名: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246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政府改革与建设:能力、法治与监督”(批准号:16JJD630010);; 江苏省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决策过程中的县委书记权力运行优化研究”(批准号:18ZZB004)
  • 语种:中文;
  • 页:JNXB201907005
  • 页数:9
  • CN:07
  • ISSN:44-1285/C
  • 分类号:41-49
摘要
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行政生态的一个框架性概念,对中国行政国家建设具有关键性的情景预设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内嵌于国家权力体系中,并与之形成"两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形态。党政体制下的中国行政国家建设以公共权力的制度化为基本路径,以理性化的官僚体系为组织载体,充分彰显了使命型政党的政治担当与政治智慧,也充分展现了理性官僚制的科层特色与专业优势。
        The Party-state system has been formed and developed during China's long-term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actice,and it has played a presupposed role in China's administrative state construc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forc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been in the core leadership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state,and it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system,forming a "two-in-one"relationship within the state power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state under the Party-state system takes the Party's leadership as the prerequisit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power as the basic path,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bureaucratic system as the carrier. This construction not only fully demonstrates the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political wisdom of a mission-oriented political party,but also shows the bureaucr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the rational bureaucracy.
引文
① [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② 参见俞可平等:《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③ 参见吴飞:《流动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威胁论”的缘起与演变》,《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④ 参见刘杉:《2015年以来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两个热点——“中国崩溃论”和对华政策反思》,《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1)[美]罗森布鲁姆等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2)Wilson Woodrow,“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2,No.2,1887.
    (3)本文用“行政国家”这样的字眼来表述一种国家形态时,主要是想强调其国家行为的重心落在行政系统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立法或司法等其他系统的重要性就可以被忽略。
    (4)[美]沃尔多著:《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颜昌武、马骏编译:《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5)更多对行政国家内涵的探讨,参见颜昌武:《行政国家:一个基本概念的生成及其蕴涵》,《公共行政评论》2018年第3期;颜昌武、林木子:《行政国家的兴起及其合法性危机》,《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2期。
    (6)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政关系,学术界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如郑永年的“以党领政”体制,任剑涛的“政党国家”,陈明明的“政党—国家”或“党—国体制”,唐亚林的“党治国体制”和“党兴国体制”,虽然表述各异,但都明确了中国现代国家形态的突出特点,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本文采用景跃进等人的表述——“党政体制”。参见景跃进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郑永年:《大趋势:中国下一步》,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年版;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陈明明:《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政党——国家及其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唐亚林:《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
    (7)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限指行政机关。参见杨立华:《建设强政府与强社会组成的强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目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本文主要是从广义上来使用“政府”这个概念的,包括所有党政军群等公权力组织;当本文使用“行政机关”或“行政体系”这样的表述时,则限指狭义的政府。2017年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在参加北京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以及法院和检察院,在广大群众眼里都是政府。”参见《王岐山在参加北京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构建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体制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人民日报》,2017年3月6日,第4版。
    (8)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9)[美]福山著,毛俊杰译:《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页。
    (10)[美]福山著,毛俊杰译:《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45页。
    (11)孙中山:《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1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页。
    (13)[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14)[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42辑·中国国民党“一大”史料专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16)林尚立:《政党与国家建设:理解中国政治的维度(代丛书序)》,王海峰:《干部国家:一种支撑和维系中国党建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行的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17)罗晓俊、孔繁斌:《执政与施政:执政党双重功能的一个理解框架》,《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
    (18)[美]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19)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20)《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30日,第3版。
    (21)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22)参见陈新民:《公法学札记》(增订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3)[德]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24)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武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25)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2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27)《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二年九月六日通过),“共产党员网”之“党章党规”专栏,http://fuwu.12371.cn/2014/12/24/ARTI1419388285737423.shtml。
    (28)[美]汤森、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29)陈毅:《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研究:以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为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
    (3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求是》2004年第19期。
    (31)[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等主编,卢军坪、毛道根译:《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与国家构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0页。
    (32)更多讨论,参见颜昌武:《机构改革与现代国家建设:建国以来的中国》,《学海》2019年第2期。
    (33)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3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35)[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36)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37)《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二年九月六日通过),“共产党员网”之“党章党规”专栏,http:∥fuwu.12371.cn/2014/12/24/ARTI1419388285737423.shtml。
    (38)何俊志:《作为一种政府形式的中国人大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39)[英]毕瑟姆著,徐鸿宾等译:《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版,第65页。
    (40)[美]马肖著,宋华琳、张力译:《创设行政宪制:被遗忘的美国行政法百年史(1787—1887)》,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41)[德]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6页。
    (42)[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3)景跃进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4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46)[美]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47)熊易寒:《解释好中国奇迹理解透中国崛起》,《文汇报》,2017年5月30日,第6版。
    (48)景跃进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
    (49)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
    (50)景跃进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8—49页。
    (51)[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52)胡威、蓝志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十年回顾、思考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53)颜昌武:《刚性约束与自主性扩张——乡镇政府编外用工的一个解释性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4期。
    (54)原国家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没有直接列举七类机关的名称,是因为“从立法角度讲,在国家法律里直接明文规定中国共产党机关的事务,不太符合我国的立法习惯”。参见侯建良:《我国公务员范围的几次变化》,《中共党史资料》2009 年第3 期。
    (55)[美]波齐著,陈尧译:《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56)杨华:《县域治理中的党政体制:结构与功能》,《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