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24-1949:略显寂寞的《肥皂》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1924-1949: A Research Survey of Soap
  • 作者:杨华丽
  • 英文作者:YANG Huali;College of Liberal Art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鲁迅 ; 肥皂 ; 许钦文 ; 李长之 ; 竹内好
  • 英文关键词:Lu xun;;Soap;;Xu Qingwen;;Li Changzhi;;Zhu Neihao
  • 中文刊名:MY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 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4-19 14:22
  • 出版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v.37;No.23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研究(1898-1927)”(14XZW022);; 重庆师范大学基金资助项目“五四时期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17XRC004)
  • 语种:中文;
  • 页:MYSF201806003
  • 页数:8
  • CN:06
  • ISSN:51-1670/G
  • 分类号:20-27
摘要
鲁迅的《肥皂》诞生于192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史。细审这漫长研究史中的丰富细节,是我们今日深入研究《肥皂》的重要起点。1924-1949年间《肥皂》研究的诸多面相,实为影响后来研究的源头,因而更应详细梳理。具体来说,在鲁迅逝世之前,没有一篇单独研究《肥皂》的论文出现,只有若干值得重视的零散评论。在鲁迅辞世后的纪念热潮中,终于出现了许钦文所著的专文《鲁迅先生的<肥皂>》,以及其他持肯定态度的一些文章。此后至1949年的十多年里,再无一篇正面论及《肥皂》的论文,而且在零散的研究成果中,日本学者竹内好还承续了李长之1935年的评价,而将《肥皂》的价值贬得更低。因而,尽管这一时期其他研究鲁迅、研究《彷徨》的论著中时有涉及《肥皂》者,且正面评价者亦不少,但相对而言,此期中外学界对《肥皂》的正面研究成果极少,而且对其价值定位相对较低。
        Since its birth in 1924,Lu xun's Soap has been studied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 careful research survey of this novel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our in-depth study of Soap. The many facets of study from 1924 to 1949 on Soap,which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sources for future study,deserve a more thorough comb. Actually,in Lu's lifetime,no complete research paper on this novel had ever existed,except for several important fragments of comments. After Lu's death,such articles that adopte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is novel as Xu Qinwen's " On Mr. Lu Xun's Soap" came into being. In the following ten odd years,no paper approached this novel positively and among scattered remarks,Zhu Neihao,a Japanese scholar,inherited Li Changzhi's criticism of 1935 to degrade this novel. Though with quite a lot of comments,even positive ones about it,Soap received fewer praise and a lower valuation comparing with comments on Lu's other works or his works in Pang Huang.
引文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M]//鲁迅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2]袁少冲.另类的封建家庭与别样的假道学:上[J].鲁迅研究月刊,2013(11):40.
    [3]温儒敏.《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J].鲁迅研究动态,1989(2):12.
    [4]玉狼(胡梦华).鲁迅的《呐喊》[N].时事新报·学灯,1924-10-08.
    [5]杨邨人.读鲁迅的《呐喊》[N].时事新报·学灯,1924-06-14.
    [6]冯文炳.《呐喊》[N].晨报副刊,1924-04-13.
    [7]李荐侬.读《伤逝》的共鸣[N].世界日报副刊,1926-09-27、28.
    [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9]甘人.中国新文艺的将来与其自己的认识[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0]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1]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1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2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3]竹内好.鲁迅[M]//竹内好著,孙歌编.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4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1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3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1)1936年10月30日,鲁迅逝世后,有一个关于《故事新编》的小说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的记录,发表于《小说家》第一卷第二期,1936年12月1日。
    (2)竹内好曾说他无法通晓中国的鲁迅研究情况。1943年他写作鲁迅论的时候,“只参考了截至当时出版并得到手的研究著作。”显然,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就是其中之一。他对李长之的鲁迅研究评价甚高,认为他和瞿秋白在这一方面堪称“双璧”,还说其研究有种“生命哲学的味道”,他以为“那是在解释鲁迅的时候不可欠缺的要素。”见竹内好著、靳丛林编译:《<鲁迅杂记1(1946-1956)>补译(一)》,《上海鲁迅研究》2014年冬,第248-249页。
    (3)该书由文献出版社于1942年5月初版。在《种子》第一卷第一期(1942年7月5日)上,有学坚的《鲁迅的书》(介绍)。其中说“这是一本从中国社会发展史去看一个辉煌的作家,并为这一作家记载了他的一生,因此,它同时也是一本‘带评论性质的传记’。”“全书约三十万字,分四章十节,从一九八一年鲁迅先生诞生,写到一九二七年鲁迅先生到了广州为止。”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3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0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