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然书写与东北抗战中的反侵略精神——以金剑啸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巨川
  • 关键词:自然书写 ; 抗联战士 ; 反侵略精神 ; 金剑啸
  • 中文刊名:BFLC
  • 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 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北方论丛
  • 年:2018
  • 期:No.271
  • 基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戏剧翻译版本考录”(2016FB01106)
  • 语种:中文;
  • 页:BFLC201805007
  • 页数:6
  • CN:05
  • ISSN:23-1073/C
  • 分类号:36-41
摘要
东北沦陷时期,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书写方式表达着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意识。其中,金剑啸的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以黑土大地上的"原始森林""冰川雪岭"等自然物象为书写对象,通过自然书写的转喻方式把主体意识与客观物象有机地融为一体,构建出丰满的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抗联战士形象,抒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意志与反侵略精神。
        
引文
[1][印度]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M].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希亮.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3]左联执委会.告无产阶级作家革命作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C]//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汇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4]董兴泉.一曲东北抗联的赞歌——评金剑啸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J].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第1辑).
    [5]茅盾.叙事诗的前途[C]//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6]苏小娟.冲过黑夜的暗网就是黎明的微光——评金剑啸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雪》[J].齐齐哈尔社联通讯:社科论文,1987(1).
    [7][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基因、创世记和上帝[M].范岱年,陈养惠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姜椿芳.金剑啸与哈尔滨革命文艺活动[J].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第1辑).
    (1)这首诗1936年5月创作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发表在《黑龙江民报》“艺文”副刊。1937年8月,由白朗、金人主编的“夜哨丛书出版社”刊行单行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