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拜占廷帝国皇权与军权关系的一个范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Justinian and Belisarius:A Cas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erial and Military Power in the Byzantine Empire
  • 作者:刘榕榕 ; 董晓佳
  • 英文作者:Liu Rongrong;Dong Xiaojia;
  • 关键词:拜占廷帝国 ; 鼠疫 ; 查士丁尼一世 ; 贝利撒留
  • 中文刊名:HIST
  • 英文刊名:World History
  •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6-12-15
  • 出版单位:世界历史
  • 年:2016
  • 期:No.24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批准文号:14ZDB061)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文献《塞奥多西法典》翻译与研究”(批准文号:14XSS00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IST201606008
  • 页数:11
  • CN:06
  • ISSN:11-1046/K
  • 分类号:96-105+161
摘要
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曾于542年病危,但不久痊愈,而帝国名将贝利撒留则因所谓"谋反"罪名受到惩处,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之间的关系由此破裂。在该事件中,皇后塞奥多拉是打击贝利撒留的直接执行者,但事件本身则反映了拜占廷皇帝力图防止军队将领坐大从而导致军权威胁皇权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拜占廷帝国集权制度的弊端。与此同时,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关系的恶化导致帝国对外战事不利、内部政局不稳,成为拜占廷帝国在6世纪中期步入历史上的衰落阶段之一的推动力量。
        Justinian I,the emperor of the Byzantine Empire,got very sick in 542 A. D.,but he recovered later. During this period,Belisarius,the most important general in the Byzantine Empire,was accused of so-called "treason"and punished consequently.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nian and Belisarius was completely broken. In this event,as the direct attacker on Belisarius,the empress Theodora punished the general severely. However,this event also reflected a long-term trend in the Byzantine Empire,which was the emperor had been striving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the generals' power from threatening the imperial authority. It also demonstrate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entralized system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n the meantime,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nian and Belisarius resulted in a unfavorable war abroad and an un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at home. It became one of the cause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n the middle of the 6~(th)century.
引文
(1)由于瘟疫暴发及传播的主要地区均属于拜占廷帝国的领土范围,而这一时期统治拜占廷帝国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故很多史家在谈到这次大瘟疫时通常称其为“查士丁尼瘟疫”。根据当时史家,尤其是普罗柯比所记载的“腹股沟处脓包和肿块”这一患者症状,近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次瘟疫的性质为鼠疫。可参见A.H.M.琼斯《284-602年的晚期罗马帝国:社会、经济与行政管理研究》(A.H.M.Jones,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A Social,Economic,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第1卷,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1964年版,第288页;G.W.博尔斯维克、彼得·布朗、欧里基·格瓦《古代晚期:后古典世界指南》(G.W.Bowersock,Peter Brown,Oleg Gravar,Late Antiquity:A Guide to the Postclassical World),哈佛大学出版社贝克奈普分社1999年版,第135页;西里尔·曼戈《牛津拜占廷史》(Cyril Mango,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鼠疫暴发后,君士坦丁堡城内居民大量死亡,饥荒四处蔓延。虽然大臣塞奥多鲁斯(Theodorus)负责尸体的掩埋工作,但由于死亡人数过多,君士坦丁堡城内仍有大量尸体未能及时掩埋,加上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当,许多尸体长期暴露于露天之中直至腐烂,使君士坦丁堡城内卫生环境恶化,幸存居民则在这种生活环境下饱受痛苦。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Procopius,History of the Wars)第2卷,哈佛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3-471页。
    (3)普罗柯比:《秘史》(Procopius,The Anecdota or Secret History)第4卷,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1)狄奥尼修斯·Ch.斯塔萨科普洛斯对地中海首次鼠疫的特点及其对拜占廷帝国经济领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可参见狄奥尼修斯·Ch.斯塔萨科普洛斯《晚期罗马和早期拜占廷帝国的饥荒与瘟疫》(Dionysios Ch.Stathakopoulos,Famine and Pestilence in the Late Roman and Early Byzantine Empire),阿什盖特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5页。威廉·罗森认为,鼠疫通过大幅度减少帝国人口的方式影响到帝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可参见威廉·罗森《查士丁尼的跳蚤:瘟疫、帝国和欧洲的诞生》(William Rosen,Justinian's Flea:Plague,Empire,and the Birth of Europe),企鹅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09页。莱斯特K.利特认为,鼠疫的暴发对拜占廷帝国的社会、经济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可参见莱斯特K.利特《瘟疫与古代社会的终结:541-750年的流行病》(Lester K.Little,Plague and the End of Antiquity:The Pandemic of 541-750),剑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艾弗里尔·卡梅伦认为,在这次事件后,查士丁尼一世对贝利撒留极度不信任,可参见艾弗里尔·卡梅伦《古代晚期的地中海世界(395-600年)》(Averil Cameron,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Late Antiquity AD)(395-600),劳特利奇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4页。沃伦·特里高德在其论著中谈到这次事件的发生对帝国政治局势造成了不利影响,可参见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廷国家与社会史》(Warren Treadgold,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国内学者陈志强教授指出,由于大批文臣武将牵涉其中,这次事件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后果,可参见陈志强《拜占廷帝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22页。徐家玲教授也谈到,这次事件发生后,贝利撒留戎马生涯受到了严重影响。可参见徐家玲《拜占廷文明》,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3)瘟疫首先暴发于埃及地区,亚历山大里亚受到影响,瘟疫接着传播到巴勒斯坦地区,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2卷,第453页。随后,瘟疫从巴勒斯坦地区进一步传至叙利亚,当时还在安条克初级学校求学的埃瓦格里乌斯感染上了瘟疫,可参见埃瓦格里乌斯《教会史》(Evagrius Scholasticu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Evagrius Scholasticus)第4卷,利物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4)根据普罗柯比的记载,鼠疫在城内大暴发后,君士坦丁堡的官员、市民都静静地待在家里。在城市的大街上难以看到一个人,如果正好看到人的话,那么他很可能就是在拖着一具尸体,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2卷,第453-471页。
    (5)普罗柯比:《秘史》第4卷,第43页;马塞林努斯:《编年史》(Marcellinus,The Chronicle of Marcellinus),澳大利亚拜占廷研究协会1995年版,第137页。
    (1)普罗柯比:《秘史》第4卷,第43-47页。
    (2)贝利撒留早在青年时代就被任命为东方统帅,并在对波斯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105页。随后,贝利撒留受命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195页。533年,在贝利撒留及其妻安东尼娜(Antonina)携部队启程前往地中海西部之际,查士丁尼一世和塞奥多拉亲自相送,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3卷,第111页。535年,汪达尔战争结束,贝利撒留携盖里梅尔(Gelimer,530-534年汪达尔人国王)和战利品得胜归来,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4卷,第283页;埃瓦格里乌斯《教会史》第4卷,第216-218页;约翰·马拉拉斯《编年史》(John Malalas,The Chronicle of John Malalas)第18卷,悉尼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535年,在与拜占廷帝国友善的塞奥多里克(Theoderic,493-526年意大利地区统治者)之女阿塔拉里克(Amalasuntha,526-534年东哥特王国的女王)被囚禁后,查士丁尼一世对东哥特人宣战。作为全军的最高统帅,贝利撒留率领4000名正规军和辅助部队开拔,前往意大利地区,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5卷,第43页。538-539年间,贝利撒留与纳尔萨斯(Narses)交恶,皇帝随即将纳尔萨斯召回,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6卷,第21页;第57页。540年,贝利撒留拒绝了哥特人让其接受统治权力的建议,在意大利地区局势较为动荡的情况下,仍旧启程回国,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6卷,第147页。541年春,贝利撒留被任命为统帅,与波斯作战。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2卷,第383-385页。542年,当拜占廷与波斯再度暴发战争之时,皇帝派遣贝利撒留前往应战,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2卷,第435页。
    (3)545年,贝利撒留被派往战场形势十分严峻的意大利地区,但兵力和财力均匮乏,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229-231页。548年,贝利撒留黯然返回君士坦丁堡,此时,与东哥特人的战争并未完结。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459页。559年,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贝利撒留被查士丁尼一世再次起用以对抗一路南下的匈人(Huns)和斯基泰人(Scythians),保卫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可参见阿伽塞阿斯《历史》(Agathias,The Histories),沃尔特·德·格鲁伊特出版社1975年版,第148-151页。
    (4)塞奥多拉密谋免去了重要文官-卡帕多西亚的约翰的职务,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239-241、243-245页。同时,多方钳制查士丁尼一世堂兄弟日耳曼努斯,可参见普罗柯比《秘史》第5卷,第57-59页。
    (5)普罗柯比:《秘史》第9卷,第103-105页。
    (1)查士丁尼与塞奥多拉在查士丁一世于527年去世前完婚。527年,查士丁一世去世后,查士丁尼便与塞奥多拉登上了帝国统治者的宝座,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103页。
    (2)普罗柯比:《秘史》第10卷,第123页。
    (3)普罗柯比:《秘史》第15卷,第179-181页。
    (4)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231页。
    (5)普罗柯比:《秘史》第10卷,第125页。
    (6)普罗柯比:《秘史》第10卷,第127-129页。
    (7)詹姆斯·艾兰·埃文斯:《拜占廷的权力游戏:安东尼娜和皇后塞奥多拉》(James Allan Evans,The Power Game in Byzantium:Antonina and the Empress Theodora),连续国际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163页。
    (8)在四五世纪,多次发生因皇帝意外死亡而出现政局不稳的情况。363年,朱利安远征波斯,结果战死,军队将领会议随即选出约维安继任;不久,约维安在回军途中染疾而死,军队将领再次会议选出瓦伦提尼安接任皇帝;此时,朱利安的母系亲属普罗科皮乌斯发动叛乱争夺皇位,后被瓦伦斯击败。可参见左西莫斯《新历史》(Zosimus,New History),澳大利亚拜占廷研究协会1982年版,第65-66、68-69、71-72页。383年,西部皇帝格拉提安被僭位者杀害,结果造成帝国东西部关系紧张;最终,东部皇帝塞奥多西一世领军西征击败僭位者,将西部皇位归还于瓦伦提尼安二世。可参见苏克拉底《教会史》(Socrate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WM.B.厄尔德曼斯出版公司1957年版,第124-125、128页。392年,瓦伦提尼安二世死于将军阿尔博加斯特之手,塞奥多西一世再度领军西征,击败叛军,于394年重新统一帝国。可参见苏克拉底《教会史》,第135-136页。
    (1)早期拜占廷帝国时期,从君士坦丁一世直至塞奥多西一世时代,除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375-392在位)之外,其他皇帝或在登位前曾从军或担任过军队将领(君士坦丁一世、朱利安、约维安、瓦伦提尼安一世、瓦伦斯、塞奥多西一世),或在即位后亲自领军作战(君士坦斯、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格拉提安)。可参见董晓佳、刘榕榕《反日耳曼人情绪与早期拜占廷帝国政治危机》,《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
    (2)简单来讲,盖伊纳斯危机是指399-400年由于当时拜占廷帝国将领盖伊纳斯干政而引发的一场严重政治危机。关于盖伊纳斯危机的始末,可参见左西莫斯《新历史》,第105-110页。
    (3)J.R.马丁戴尔:《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第3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183页。
    (4)陈志强:《拜占廷帝国通史》,第113页。
    (5)普罗柯比:《战史》第3卷,第179页;埃瓦格里乌斯:《教会史》第4卷,第217页。
    (6)普罗柯比:《战史》第4卷,第271-273页;塞奥发尼斯:《忏悔者塞奥发尼斯的编年史:284-813年拜占廷和近东历史》(Theophanes,The Chronicle of Theophanes Confessor:Byzantine and Near Eastern History,AD 284-813),克拉伦登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7)普罗柯比:《战史》第4卷,第273页。
    (8)普罗柯比:《战史》第6卷,第129-131页。
    (9)普罗柯比:《战史》第6卷,第139页。
    (1)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151页。
    (2)多位拜占廷皇帝均是在军队的拥护之下或是凭借军功登上皇位。其中单单在6世纪就有3位皇帝是依靠军队或军功上台,包括查士丁一世、提比略二世、莫里斯。7世纪初的皇帝福卡斯也是在军队的拥护之下上台。
    (3)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243-245页。
    (4)普罗柯比:《秘史》第4卷,第51页;第51-53页。
    (5)在马尔西安于457年去世后,帝国东部的权力掌控在将军阿斯巴手中,并影响了东部帝国国家局势十余载。可参见J.R.马丁戴尔《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第2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167页。在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后,由于没有任命继承人,随后,时任御林军卫队长官的查士丁一世便在朝臣们的推选下于518年登上了拜占廷皇帝的宝座。可参见约翰·马拉拉斯《编年史》第17卷,第231页。
    (6)普罗柯比:《战史》第8卷,第271页。
    (7)普罗柯比:《战史》第2卷,第501、515-517页。
    (1)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259页;第5卷,第47-49页。
    (2)普罗柯比:《战史》第6卷,第19-21、29-31页。
    (3)陈志强:《拜占廷帝国通史》,第91-94页。
    (4)仅在6世纪20年代的数次地震灾害后,就多次出现查士丁尼一世救助的记载。在528年11月安条克发生地震后,查士丁尼一世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安条克进行修复和重建。可参见埃瓦格里乌斯《教会史》第4卷,第205页。在528年劳迪西亚发生地震后,查士丁尼一世免除灾民3年的赋税。可参见约翰·马拉拉斯《编年史》第18卷,第258页。此外,庞培奥波利斯于528年发生地震,当地灾民得到了皇帝的大量捐赠,可参见迈克尔·怀特比和玛丽·怀特比译《复活节编年史(284-628年)》(Michael Whitby and Mary Whitby,translated,Chronicon Paschale,284-628AD),利物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5)A.H.M.琼斯:《284-602年的晚期罗马帝国:社会、经济与行政管理研究》第1卷,第270页。
    (1)在危急时刻,查士丁尼一世对宦官的信任远胜于为其建功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根据普罗柯比记载,当6世纪50年代,北部的斯科拉文尼人入侵色雷斯、伊利里库姆,查士丁尼一世派遣了一批将领前往应战,同时任命了一位皇宫中的宦官斯科拉斯提库斯来督战;查士丁尼一世对待同样远赴意大利战场的贝利撒留和宦官的态度截然不同,当宦官纳尔萨斯于552年奔赴意大利战场之时,得到了大宗金钱和一支庞大军队,皇帝甚至还支付了之前一直拖欠的士兵军费;552年年初,位于意大利地区的拜占廷将军约翰希望向哥特人发起进攻,而查士丁尼一世却坚持让他等到宦官纳尔萨斯的到来,因为皇帝已经任命纳尔萨斯作为进行这次战争的统帅。可参见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49页;第8卷,第277、273页。
    (2)詹姆斯·艾兰·埃文斯:《皇后塞奥多拉:查士丁尼的搭档》(James Allan Evans,The Empress Theodora:Partner of Justinian),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1)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459页。
    (2)阿伽塞阿斯:《历史》,第148-151页。
    (3)约翰·W.巴克:《查士丁尼与晚期罗马帝国》(John W.Barker,Justinian and the Later Roman Empire),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80页。
    (4)普罗柯比:《战史》第2卷,第451页。
    (5)约翰·莫尔黑德:《查士丁尼》(John Moorhead,Justinian),朗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6)普罗柯比:《战史》第7卷,第5页。
    (7)艾弗里尔·卡梅伦:《古代晚期的地中海世界(395-600年)》,第113-114页。
    (8)约翰·莫尔黑德:《查士丁尼》,第100-102页。
    (1)普罗柯比:《战史》第1卷,第243-249页。
    (2)詹姆斯·艾兰·埃文斯:《拜占廷的权力游戏:安东尼娜和皇后塞奥多拉》,第177-178页。
    (3)埃瓦格里乌斯:《教会史》第4卷,第211-212页。
    (4)费迪南·洛特:《古代世界的终结和中世纪的开端》(Ferdinand Lot,The End of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Beginnings of the Middle Ages),劳特利奇&科根·保罗出版社1966年版,第256页。
    (5)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廷简史》(Warren Treadgold,A Concise History of Byzantium),帕尔格雷夫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6)6世纪后期7世纪前期,拜占廷帝国的政局变得更加动荡不安。562年11月,发生了针对查士丁尼一世的谋刺事件。可参见约翰·马拉拉斯《编年史》第18卷,第301-303页。602年,由于莫里斯多次拖欠军队士兵的津贴以节省军费开支,引起了多瑙河流域军队的哗变。愤怒的士兵们推举军官福卡斯为统帅,并向君士坦丁堡进发,随后,莫里斯及家人逃离了君士坦丁堡,而叛军拥立福卡斯为皇帝。可参见塞奥发尼斯《忏悔者塞奥发尼斯的编年史:284-813年拜占廷和近东历史》,第410-41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