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国交兵中的襄阳与荆州战局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ar Situation in Xiangyang and Jingzhou during Three Kingdoms Period
  • 作者:宋杰
  • 英文作者:Song Jie;College of Histor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三国 ; 荆州 ; 襄阳 ; 江陵 ; 曹仁 ; 王昶 ; 羊祜 ; 贾充
  • 英文关键词:the Three Kingdoms;;Jingzhou;;Xiangyang;;Jiangling;;Cao Ren;;Wang Chang;;Yang Hu;;Jia Chong
  • 中文刊名:JLSY
  • 英文刊名:Military History Research
  • 机构:首都师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0
  • 出版单位:军事历史研究
  • 年:2019
  • 期:v.33;No.135
  • 基金: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15FZS032)
  • 语种:中文;
  • 页:JLSY201901003
  • 页数:28
  • CN:01
  • ISSN:10-1590/E
  • 分类号:35-62
摘要
三国时期,襄阳位处交通要冲、周围山川环绕、土沃水丰,因而受到兵家重视,成为南北争夺的热点区域。襄阳的战略地位也随着三国军事形势变化而出现升降波动。从赤壁战后到曹操去世,魏蜀双方激烈争夺襄阳,曹魏荆州军政长官和州兵主力即驻于此地。曹丕代汉后,三国实力保持均势,为了休养生息,曹魏将荆州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北徙宛城,襄阳成为孤悬汉南的要塞。曹魏强盛后逐步压迫孙吴防线,并将荆州军政中心先后南移新野、襄阳,襄阳的战略地位得以回升。西晋在灭吴之战中,以南郡作为其荆、益二州军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战场,故而将前线总指挥部大都督治所和预备队"中军"的驻地设在襄阳,以便监控战局的发展,这表明襄阳之军事地位历经沉浮后升至这一历史时期的最高程度。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Xiangyang was an important transport hub,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It was highly valued by military strategists and became a flashpoint for tension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ts strategic position constantly changed with the changing military conditions of the three kingdoms.From the Battle of Chibi to the death of Cao Cao,the two Kingdoms of Wei and Wu were engaged in fierce fighting for Xiangyang,where the heads of Jingzhou and the main military forces were stationed. When Cao Pi was in reign,the three states were more or less balanced in strength. In order to recuperate,the Kingdom of Wei moved both the commanders and the main forces in Jingzhou to the northern city of Wancheng,and Xiangyang became a lone southern fortress. When it grew stronger later,Wei gradually pushed close to the defense line of the Wu Kingdom and move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enter of Jingzhou southward to Xinye and Xiangyang,and the latter's strategic position was recovered. In the battle to defeat Wu,the Western Jin's armed forces of Jinzhou and Yizhou took Nanjun as the main target of attack and key battlefield. The frontline general headquaters for the Commander in Chief and the garrisons for the troops were stationed in Xiangyang to facilitate monitoring the war situation. The military status of Xiangyang had reached its peak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引文
(1)参见魏殿文:《蜀汉曹魏襄樊之战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何堤:《关羽为何要发动襄樊战役》,《文史杂志》2006年第2期;欧凯:《襄樊战役刘备集团败因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付开镜:《关羽攻打襄樊目的:恢复荆州版图以备北伐》,《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参见高新伟:《魏蜀吴襄阳争战论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郭秀琦、郝红红:《〈晋书·宣帝纪〉曹仁“焚弃(樊、襄阳)二城”辨误》,《阴山学刊》2005年第3期。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698页。
    (4)陈寿:《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3页。
    (5)晔:《后汉书·郡国志四》注引《荆州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81页。
    (6)《史记》卷41《越王句践世家》:“商、于、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史记索隐》引刘氏云:“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8、1750页。
    (1)司马迁:《史记》卷40《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00页。
    (2)晔:《后汉书》卷3《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7页。
    (3)司马迁:《史记》卷40《楚世家》,第1724页。
    (4)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页。
    (5)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49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页。
    (7)李焘撰,胡阿祥、童岭点校:《六朝通鉴博议》卷3《晋论》,《六朝事迹编类·六朝通鉴博议》,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77《蔡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7页。
    (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汉江”条,第3707页。
    (1)徐益棠:《襄阳与寿春在南北战争中之地位》,《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南京:华西大学、金陵大学合编,1948年,第57页。
    (2)萧子显:《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雍州》,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82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1,南齐永泰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21页。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86页。
    (5)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6页。
    (6)李焘撰,胡阿祥、童岭点校:《六朝通鉴博议》卷3《东晋论》,《六朝事迹编类·六朝通鉴博议》,第183页。
    (7)杜:《清献集》卷6《论襄阳失守札子》,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53页。
    (8)晔:《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420页。
    (9)晔:《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第2420页。
    (10)陈寿:《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4页。
    (1)周兆锐:《湖北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354-355页。
    (2)周兆锐:《湖北省经济地理》,第353页。
    (3)沈约:《宋书》卷81《刘秀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3-2074页。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宜城县,第3714页。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宜城县,第3715页。
    (6)萧子显:《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雍州》,第281页。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5《湖广五·襄阳府》,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698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73《庾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3页。
    (9)《南史》卷32《张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25页。
    (1)房玄龄等:《晋书》卷2《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6页。
    (2)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8页。
    (3)陈寿:《三国志》卷36《蜀书·关羽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40页。
    (4)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5页。
    (5)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乐进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21页。
    (6)梁允麟:《三国地理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9页。
    (7)萧子显:《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第273页。
    (8)陈寿:《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9)陈寿:《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第881页。
    (10)梁允麟:《三国地理志》,第173页。
    (11)陈寿:《三国志》卷18《魏书·文聘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39页。
    (1)洪亮吉撰,谢钟英补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二十五史补编·三国志补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555页。
    (2)梁允麟:《三国地理志》,第308页。
    (3)陈寿:《三国志》卷54《吴书·鲁肃传》,第1271页。
    (4)陈寿:《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第881页。
    (5)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第518页。
    (6)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第518-519页。
    (7)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第519页。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81,晋武帝太康元年五月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573页。
    (9)参见《陈书》卷11《章昭达传》:“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84页。
    (1)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第1120页。
    (2)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第276页。
    (3)陈寿:《三国志》卷23《魏书·赵俨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70页。
    (4)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第275页。
    (5)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徐晃传》,第529页。
    (6)陈寿:《三国志》卷17《张乐于张徐传》评曰,第531页。
    (7)陈寿:《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34页。
    (8)陈寿:《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第881页。
    (1)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44页。
    (2)陈寿:《三国志》卷36《蜀书·诸葛亮传》,第916页。
    (3)陈寿:《三国志》卷36《蜀书·赵云传》,第949页。
    (4)陈寿:《三国志》卷36《蜀书·张飞传》:“(张)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又云:“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第943-944页。
    (5)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第1120页
    (6)陈寿:《三国志》卷36《蜀书·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第941页。
    (7)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徐晃传》,第529页。
    (8)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第520页。
    (9)史载:“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悬)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陈寿:《三国志》卷15《魏书·温恢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79页。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第3698页。
    (2)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3页。
    (3)郭秀琦、郝红红:《〈晋书·宣帝纪〉曹仁“焚弃(樊、襄阳)二城”辨误》,《阴山学刊》2005年第3期。
    (4)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第276页。
    (5)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注引《魏略》载魏三公奏,第1126页。
    (6)陈寿:《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1页。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8,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156页。
    (2)陈寿:《三国志》卷26《魏书·田豫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26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8,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月,第2163页。
    (4)陈寿:《三国志》卷40《蜀书·刘封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91页。
    (5)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第276页。
    (6)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第294页。
    (7)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第294页。
    (8)陈寿:《三国志》卷40《蜀书·刘封传》,第992页。
    (9)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4页。
    (10)陈寿:《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2页。
    (11)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5-6页。
    (1)陈寿:《三国志》卷51《吴书·孙韶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16页。
    (2)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第276页。
    (3)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注引《魏书》,第294页。
    (4)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第294页。
    (5)《三国志》卷14《魏书·蒋济传》:“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时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1页。
    (6)《晋书》卷1《宣帝纪》:“帝又言荆州刺史胡脩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脩、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第2-3页
    (1)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第294页。
    (2)《三国志》卷14《魏书·刘晔传》注引《傅子》载刘晔对曰:“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孙)权为吴王……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第447页。
    (3)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第1125页。
    (4)陈寿:《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黄初三年三月丙申注引《魏书》载《丙午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2-83页。
    (5)何兹全:《魏晋的中军》,《读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2页。
    (6)陈寿:《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第82页。
    (7)陈寿:《三国志》卷14《魏书·董昭传》,第441页。
    (1)陈寿:《三国志》卷56《吴书·朱然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06页。
    (2)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贾诩传》:“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第331页。
    (3)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第294页。
    (4)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尚传》,第294页。
    (5)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曹仁传》,第276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5页。
    (7)陈寿:《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第92页。
    (8)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胡质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42页。
    (9)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10)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29页。
    (11)《三国志》卷52《吴书·诸葛瑾传》:“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32页。
    (12)陈寿:《三国志》卷56《吴书·朱然附施绩传》,第1308页。
    (1)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抗传》,第1356页。
    (2)洪亮吉撰,谢钟英补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二十五史补编·三国志补编》,第481页。
    (3)沈约:《宋书》卷64《何承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01页。
    (4)《三国志》卷56《吴书·朱然传》注引《襄阳记》曰:“柤中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第1307页。
    (5)沈约:《宋书》卷64《何承天传》,第1707页。
    (6)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正始七年注引《汉晋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2页。
    (7)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正始七年注引《汉晋春秋》,第122页。
    (8)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正始七年注引《汉晋春秋》,第122页。
    (1)陈寿:《三国志》卷15《魏书·贾逵传》,第483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5,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87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5,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第2399页。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9,晋武帝泰始八年,第2523页。
    (5)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4页。
    (6)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51页。
    (7)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14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16页。
    (9)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61页。
    (10)沈约:《宋书》卷23《天文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3页。
    (11)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51页。
    (12)陈寿:《三国志》卷56《吴书·朱然附施绩传》,第1308页。
    (13)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抗传》,第1356页。
    (1)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4页。
    (2)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注引干宝《晋纪》,第120页。
    (3)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51页。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8,魏元帝景元四年十月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469页。
    (5)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51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1《宣帝纪》,第14页。
    (7)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第122页。
    (8)陈寿:《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第924页。
    (9)陈寿:《三国志》卷14《魏书·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第458页。
    (10)陈寿:《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4页。
    (1)陈寿:《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第85页。
    (2)陈寿:《三国志》卷28《魏书·诸葛诞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70页。
    (3)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亮》太平二年七月,第1154页。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6《南直八·庐州府》,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270页。
    (5)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皓》注引《襄阳记》,第1175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2《文帝纪》甘露二年五月上表曰,第34页。
    (7)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8页。
    (1)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4,魏邵陵厉公正始四年,第2355页。
    (3)陈寿:《三国志》卷59《吴书·孙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69页。
    (4)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5)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5,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正月,第2388页。
    (7)陈寿:《三国志》卷15《魏书·贾逵传》,第483页。
    (8)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基传》,第751页。
    (9)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休》,第1161页。
    (10)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8页。
    (1)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2)房玄龄等:《晋书》卷2《文帝纪》,第36页。
    (3)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第25页。
    (4)陈寿:《三国志》卷28《魏书·诸葛诞传》,第771页。
    (5)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基传》,第755页。
    (6)《资治通鉴》卷77曹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曰:“是岁,以王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胡三省注:“据《晋书·文帝纪》,时分荆州为二都督,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452页。
    (1)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基传》注引司马彪《战略》,第755页。
    (2)梁允麟:《三国地理志》,第172页。
    (3)《三国地理志》:“上昶,《一统志》:今安陆县西北。《辞海》:今云梦西南;谢钟英:当在孝感县。从地望、情势言之,后说近是。”第172页。
    (4)沈约:《宋书》卷23《天文志一》,第681页。
    (5)沈约:《宋书》卷23《天文志一》,第693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39《王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45页。
    (7)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休》,第1161页。
    (8)《后汉书》卷86《南蛮传》:“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蛮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41页。《晋书》卷81《桓宣传》:“上宣为武昌太守。寻迁监沔中军事、南中郎将、江夏相。”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16页。
    (9)《三国志》卷51《吴书·孙奂传》注引《江表传》载张梁,“后稍以功进至沔中督。”第1209页。《三国志》卷51《吴书·孙贲传》:“(孙)邻迁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所居任职。”第1210页。
    (10)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51页。
    (11)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第1351页。
    (1)参见《三国志》卷17《魏书·文聘传》,《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三国志》卷9《魏书·曹爽传》注引《世语》。
    (2)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14页。
    (3)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20页。
    (4)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378页。
    (5)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610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20页。
    (7)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5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第68页。
    (9)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傅嘏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25页。
    (10)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第1125页。
    (11)《三国志》卷18《魏书·文聘传》:“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假节。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第539页。
    (1)房玄龄等:《晋书》卷2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85-786页。
    (2)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傅嘏传》,第625页。
    (3)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傅嘏传》注引司马彪《战略》,第626页。
    (4)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傅嘏传》注引司马彪《战略》,第627页。
    (5)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基传》,第752页。
    (6)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第2365页。
    (7)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第2365页。
    (8)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傅嘏传》注引司马彪《战略》,第626页。
    (9)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6页。
    (10)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5页。
    (11)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注引干宝《晋纪》,第119页。
    (1)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注引《汉晋春秋》,第122页。
    (2)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6页。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第3698页。
    (4)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第70页。
    (5)房玄龄等:《晋书》卷34《杜预传》,第1029-1030页。
    (6)《晋书》卷34《杜预传》:“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孙)歆遣军出距王濬,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故军中为之谣曰:‘以计代战一当万。’”第1030页。
    (7)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抗传》,第1356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元年二月乙亥诏,第71页。
    (9)房玄龄等:《晋书》卷34《杜预传》,第1030页。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81,晋武帝太康元年五月,第2573页。
    (2)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0页。
    (3)房玄龄等:《晋书》卷34《贾充传》,第1169页。
    (4)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刘劭传》,第618页。
    (5)陈寿:《三国志》卷28《魏书·毌丘俭传》,第763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37《宗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86-1087页。
    (1)魏征:《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八年冬十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1页。
    (2)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皓》注引干宝《晋纪》,第1165页。
    (3)陈寿:《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注引《汉晋春秋》,第122页。
    (4)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8页。
    (5)陈寿:《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皓》注引《晋阳秋》,第1177页。
    (6)陈寿:《三国志》卷58《吴书·陆抗传》,第1360页。
    (7)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8页。
    (8)陈寿:《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第923页。
    (9)陈寿:《三国志》卷14《魏书·蒋济传》,第451页。
    (10)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7页。
    (11)房玄龄等:《晋书》卷34《羊祜传》,第1017页。
    (12)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第70页。
    (1)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612-613页。
    (2)房玄龄等:《晋书》卷42《王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08页。
    (3)房玄龄等:《晋书》卷42《王濬传》,第1209页。
    (4)房玄龄等:《晋书》卷42《王濬传》,第1209页。
    (5)房玄龄等:《晋书》卷42《王濬传》,第1210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第71页。
    (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81,晋武帝太康元年五月,第2562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42《王濬传》,第1209页。
    (9)《晋书》卷42《王濬传》:“(杜)预至江陵,谓诸将帅曰:‘若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第1210页。
    (10)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元年二月己亥诏,第71页。
    (11)房玄龄等:《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元年二月己亥诏,第71页。
    (1)房玄龄等:《晋书》卷42《王濬传》,第1211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81,晋武帝太康元年五月,第2562页。
    (3)房玄龄等:《晋书》卷34《贾充传》,第1169页。
    (4)陈寿:《三国志》卷27《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