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ving on the Stone: The Means of Livelihood in an Duan Inkstone Craftsmen Village
  • 作者:李铭建 ; 莫诗颖
  • 英文作者:LI Mingjian;MO Shiying;Xinhua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 关键词:端砚 ; 工匠 ; 生计模式 ; 非遗保护
  • 英文关键词:Duan Inkstone;;craftsmen;;livelihood pattern;;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中文刊名:CQ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9-28
  • 出版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v.36;No.154
  • 语种:中文;
  • 页:CQSZ201705002
  • 页数:7
  • CN:05
  • ISSN:50-1182/C
  • 分类号:7-13
摘要
对工匠的考察一直是非遗研究的重要内容。行业内工匠群体的流动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趋势、市场走向和行业兴衰。通过考察国家级非遗项目"端砚制作技艺"近几十年来在一个村落中的传习方式,以及这一技艺对村民的生计模式的影响,进而分析村中工匠群体的市场意识和工作心态,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侧面思考端砚制作技艺的发展瓶颈,探讨相关的保护路径。
        The investigation of craftsme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low of craftsmen in the industry directly reflects the social economic trends, market trend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ndustr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ccession ways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Duan Inkstone Craft " in recent decades in one villa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skill on the livelihood of the villagers, the craftsmen 's market consciousness and working attitude were analyzed, which can help people think the bottleneck of inkstone craft from the other side about, and explore some new protection paths.
引文
[1]朱彧.萍洲可谈[G]//杨伟群,鲁迅,点校.历代岭南笔记八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端州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4]梁赞.高要县志(民国三十七年)[G]//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5]马呈图.宣统高要县志[G]//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6]谭桓.康熙高要县志[G]//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7]高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要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金笛子.肇庆高要有个“耕砚村”,阿婆也是制砚高手[N].西江日报,2015-10-09(2).
    [9]肇庆市旅游局.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DB/OL].[2016-09-11].http://www.nytuan.com/reed/461182.html.
    [10]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石砚文化观察———以肇庆端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70-73.
    [11]何向.参与式管理:自下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以端砚文化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80-83.
    [12]刘玲.肇庆端砚的故事[DB/OL].[2005-03-16].http://www.cntv.cn/program/zbzg/topic/geography/C13709/20050316/101823.shtml.
    (1)砚坑村的老坑、麻子坑、坑仔一带现已经被统一开发为紫云谷景区。
    (2)莫维章,水口村人,1932年生。
    (3)据资料,20世纪70年代的厂名当为“肇庆市郊区端砚厂”,位于黄冈白石村。1980年始更名为“肇庆端溪名砚厂”。见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端州区志》(方志出版社2012出版,第1037页)。
    (4)2015年12月6日,水口村端砚工匠莫秀全口述。
    (5)这9个派出学艺的青年社员是:莫汉忠、杨财良、莫伍、莫新凤、莫庆颜、杨少康、莫海权、杨二居、莫勇。
    (6)2015年12月6日,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水口村人莫少锋口述。其父即1970年水口大队派出学艺的青年社员莫汉忠。
    (7)2015年12月6日,水口村端砚工匠莫建良与莫秀全的口述。
    (8)有关端砚产业在21世纪初受到国家法律管理的研究,详见何向的两篇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石砚文化观察——以肇庆端砚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0至73页)、《参与式管理:自下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以端砚文化为例》(《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第80至83页)。
    (9)2015年12月6日,水口村书记莫超群口述。
    (10)2015年12月6日,水口村工匠莫建良口述。
    (11)2015年12月6日,水口村祠堂中某村民(姓名不详)口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