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罗振玉旧藏铜活字字钉观览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bservation of the Stamps of the Bronze Movable-type Characters Once Collected by Luo Zhenyu
  • 作者:辛德勇
  • 英文作者:Xin Deyong;
  • 关键词:铜活字 ; 字钉 ; 《梦溪笔谈》 ; 王祯 ; 敷料 ; 西夏 ; 木活字
  • 英文关键词:bronze movable-type characters;;stamps;;Dream Pool Essays;;Wang Zhen;;dressing;;Western Xia;;wooden movable-type characters
  • 中文刊名:ZCBS
  • 英文刊名: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ublishing in China
  • 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6-20
  • 出版单位:中国出版史研究
  • 年:2018
  • 期:No.12
  • 语种:中文;
  • 页:ZCBS201802004
  • 页数:47
  • CN:02
  • ISSN:10-1176/G2
  • 分类号:16-62
摘要
今年春季新发现的罗振玉旧藏铜活字字钉,对研究我国古代出版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受邀参加研究鉴定之目验,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印刷史研究之所得,对这批铜活字字钉的年代起止做出判断,并以此为立足点上下求索,力图以小见大,在此基础上勾勒整个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各自特点,廓清旧说中不确之处,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和评价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提供参考。
        The stamps of the bronze movable-type characters once belonging to Luo Zhenyu that were discovered in the spring 2018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China’s ancient publishing history.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made by the author when being invited to study and authenticate those stamps and the findings from research into China’s printing history in the past years,tries to make a judgment on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years of the stamps,and proceeds from this point to depict the whol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vable-type printing in ancient China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clarify the uncertainty in the past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China’s ancient movable-type printing technology more accurately.
引文
字形原为反刻,为便于识别字形,现已经左右镜像反转处理成正字,下文各图相同。
    (1)辛德勇:《中国印刷史研究》下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81、391页。
    (2)艾俊川:《谈铜版》,《文中象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92页。艾俊川:《中国出版史上的铜版传说和真实含义》,刊杨光辉、韦力主编《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6—40页。
    (1)别详拙著《中国印刷史研究》下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75—394页。
    (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1)[宋]沈括:《梦溪笔谈》,影印元大德刊本,卷十八《技艺》,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第15a-17a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3)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181页。
    (1)[宋]沈括:《梦溪笔谈》,影印元大德刊本,卷十八《技艺》,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第15a-17a页。
    (2)李致忠:《〈梦溪笔谈〉所记毕昇泥活字印书法释论》,《中国印刷》2002年第8期。
    (3)如甘肃武威博物馆的孙寿岭先生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牛达生先生,即均持此说,且谓孙氏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说见牛达生:《西夏活字印本的发现及其活字印刷技术研究》,原刊万辅斌、杜建录主编《历史深处的民族科技之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一书,此据作者文集《西夏活字印刷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第100-101页。
    (1)[英]弗兰西斯·培根著,许宝骙译:《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3页。
    (2)[德]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3)江晓原:《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解放日报》2011年9月11日。
    (1)案沈括所说印书“本”数,指的应是同一套活字排印书籍的“种”数。因为若是指同一书版刷印的“份”数,那么,雕版同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字排印因字钉可重复使用,不像雕版印刷,雕出的字只用于特定书籍的特定版面,所以雕成一套活字后印书种类越多,效率越高。
    (2)案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出版公司,1956)卷一八(600页)释此“群从”为“子侄”,似可从。
    (1)[宋]周必大:《文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九八《札子》十《程元成给事》(绍熙四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页。
    (2)[元]王祯:《农书》,王毓瑚点校《王祯农书》本,篇末附《杂录·造活字印书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38页。
    (1)王静如:《西夏木活字版佛经与铜牌》,原刊《文物》1972年第11期,此据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活字印刷源流》,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
    (2)清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影印清浙江刻本)卷八二《史部·政书类》“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条,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13页。
    (3)[日]朝仓龟三《日本古刻书史》(东京国书刊行会,1909)引述韩版《陈简斋诗集》卷尾之金宗直“新铸字跋”,第128-130页。
    (1)[元]姚燧:《中枢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元]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影印元刊本)卷六〇,第668页。
    (2)[元]姚燧:《中枢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元]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影印元刊本)卷六〇,第668页。
    (3)[元]姚燧:《中枢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元]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影印元刊本)卷六〇,第667-668页。
    (1)[元]王祯:《农书》篇末附《杂录·造活字印书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38页。
    (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乙卯十七年)上编卷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9-390页。参据又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5-126页。
    (2)[韩]千惠凤:《韩国书志学》(,,2006),第286页。
    (3)[韩]千惠凤:《韩国书志学》(,,2006),第282页。
    (1)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9668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页。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9672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9682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页。
    (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68-670页。
    (1)[清]吴肃公撰:《街南文集》(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励刻本)卷一二《尤翁七十寿序》,第23a-24b页。
    (2)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4页。
    (3)案这三种西夏文活字印本的书影,分别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9679-09681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124页。
    (1)牛达生:《西夏活字印本的发现及其活字印刷技术研究》,又同人《西夏文泥活字印本〈维摩诘所说经〉》,后文原刊《中国印刷》2000年第12期,此并据作者文集《西夏活字印刷研究》,第84-119页。
    (2)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9页。
    (3)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与《元明两代的木活字》两文,后文原刊《图书馆》1961年第1期,此并据《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第208、245页;又张氏与韩琦合著《中国活字印刷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6页。冀淑英女士的说法,据黄永年先生转述。黄永年先生是在一次闲谈间询问冀淑英女士,怎样分辨古代活字字钉的材质,冀淑英女士告自己无此能力,并告她曾请教乃师赵万里先生,是否可以仅看印本就能区分开字钉的材质,赵万里先生的答复是肯定的,但当冀淑英女士继续请教具体的辨识方法时,乃师却笑而未答。
    (4)艾俊川:《运用雕痕特征鉴定金属活字》,《文津学志》第九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58-60页。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9679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9680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2305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199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2306号),第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201页。
    (1)[元]王祯:《农书》篇末附《杂录·造活字印书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38页。
    (1)[元]王祯:《农书》篇末附《杂录·造活字印书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40页。
    (2)[元]王祯:《农书》篇末附《杂录·造活字印书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40页。
    (3)王静如:《西夏木活字版佛经与铜牌》,据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活字印刷源流》,第173-174页。
    (4)案另有说法云是继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之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王祯只是对这些莫知其何许人的“能工巧匠”的“木活字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造”,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随意,使事实真相愈加模糊,其说见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
    (1)[元]王祯:《农书》篇末附《杂录·造活字印书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40页。
    (2)[元]王祯:《农书》附录《元帝刻行王祯农书诏书抄白》,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3)案这一圣旨“抄白”仅见于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明嘉靖九年山东布政使司刊本《农书》卷首,王毓瑚先生对其是否可靠曾颇有疑虑。今审视这一“抄白”的内容,乃绝无后人伪托的可能,世人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其真实性无可置疑。王说见所点校《王祯农书》卷首《校者说明》(第2-3、13-14页),并没有举述充足的理由,在此不予详辩。
    (1)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9-83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光明日报》1952年9月30日,此据作者文集《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增附有收入此集时作者附加的“说明”,第18-19、30-31页。同人《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天津《大公报》1953年2月22日之《史学周刊》。同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第87-88页。又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艾俊川:《谈铜版》,《文津学志》第五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此据作者文集《文中象外》,第109-111页。
    (2)潘吉星:《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0页。
    (3)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
    (4)邓广铭:《“铜活字”和“瓢活字”的问题---对于〈史学周刊〉所载张秀民君〈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一文的商榷》,《光明日报》1953年7月25日之《史学》副刊,署名“谷祖英”,此据作者文集《邓广铭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5)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影印1961年文物出版社增订本)卷首《中国版刻图录序》,(日本)朋友书店1983年版,第4页。案碍于当时组织的要求,此文署名“北京图书馆”,实乃赵万里先生所撰。
    (6)邓广铭:《“铜活字”和“瓢活字”的问题---对于〈史学周刊〉所载张秀民君〈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一文的商榷》,据作者文集《邓广铭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251页。
    (1)[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民国《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日本岩崎氏藏元刊本)卷四一《荣禄大夫大司空大都大庆寿禅寺住持长老佛心普慧大禅师北溪延公塔铭》,(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b页。
    (2)邓广铭:《“铜活字”和“瓢活字”的问题---对于〈史学周刊〉所载张秀民君〈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一文的商榷》,据作者文集《邓广铭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0页。
    (3)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6-87页。
    (4)潘吉星:《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8-79页。
    (1)邓广铭:《“铜活字”和“瓢活字”的问题---对于〈史学周刊〉所载张秀民君〈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一文的商榷》,据作者文集《邓广铭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0页。
    (1)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2)[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四一《佛真妙辩广福圆音大禅师大都大庆寿寺主持长老鲁云兴公舍利塔铭》,第4b页。
    (3)邓广铭:《“铜活字”和“瓢活字”的问题---对于〈史学周刊〉所载张秀民君〈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一文的商榷》,据作者文集《邓广铭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1)《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33页。
    (2)[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一八“元时崇奉释教之滥”条,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51-354页。
    (3)[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影印《新编卍续藏经》本)卷一《法祯传》,(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52页。
    (1)《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第629页。
    (2)《元史》卷一七一《吴澄传》,第4012-4013页。
    (1)[清]李兆洛:《养一斋文集》(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卷八《与吴石华书》,第16b页。
    (1)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181页。
    (1)[日]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日本)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年版,第215-226页。
    (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1)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3880号),第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1)拙著《中国印刷史研究》下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25-395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民国丁巳叶氏观古堂刻本)卷八“明锡山华氏活字板”条,第5a-8b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民国丁巳叶氏观古堂刻本)卷八“明安国之世家”条,第又10b页。
    (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1)《武英殿造办处写刻刷印工价并颜料纸张定例》(民国排印陶湘《武进陶氏书目丛刊》本),第1a页。又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卷三《述外朝·武英殿》(第157页)引录《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武英殿修书处卷》也有类似记载。
    (1)[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影印明末云间平露堂刻本)卷四二○郭子章《钱法》,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75页。《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钱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65页。明官修《大明律》之《户律·钱法》,据黄彰健《明代律例汇编》卷七,(台湾)中研院史语所1979年版,第514-515页。[明]沈应文、萧近高等:《鼎镌六科奏准御制新颁分类注释刑台法律》(影印明万历潭阳熊氏种德堂刊本)卷四《户律·钱法》,中国书店,第2b-3a页。
    (2)[清]孙星衍:《京畿金石考》(清乾隆五十七年活字印本)卷首孙氏自序,第1b页。[清]李兆洛:《养一斋文集》(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卷首目录后附高承钰识语,第11b-13a页;又《文集》第二十卷卷末黄志述跋文,第1b-2a页。
    (1)[清]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影印清乾隆四十二年聚珍版本)卷首《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中国书店2009年版,第1a-2a页;又《奏议》,第1a-4a页。
    (1)故宫博物院编:《尽善尽美---殿本精华》,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3页。
    (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1)[日]矢泽利彦编译:《中国の医学と技术---イエズス会士书简集》第十五书简《ブノワ师の第三书简》,(日本)平凡社1977年版,第371-372页;又参据编译者矢泽利彦所撰前言(はしがき),第ⅩⅤ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第609-611页)引述林春祺在其所印铜活字本《音学五书》之《音论》卷首撰著的《铜板叙》。案林氏自言其铜字系“镌刊”,但艾俊川先生核验字形特征后断定乃铸造而成。说见所撰《谈铜版》,据作者文集《文中象外》,第85页。按其他一些所谓清铜活字本,往往都没有办法认证,或是存在明显误判。例如,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一部《毗陵徐氏宗谱》,该馆目录登记其版本为“铜活字印”,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据之著录,影响到中国学者普遍称述有这样一部铜活字印本,但经我考察研究,该书却应属普通木活字本。说见拙文《咸丰九修〈毗陵徐氏宗谱〉与中国古代的铜活字本问题》,《藏书家》2006年第11辑,后收入拙著《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0-268页。
    (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0页。
    (1)相关论述见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第94-97页)。唯所述王锡祺在光绪年间制作的铅活字,张秀民、韩琦先生虽以为或实属锡质活字,但未做明确判断,鄙意则以为当断作锡活字为是,说详拙著《中国印刷史研究》下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84-38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