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联邦德国发展经验的借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ferences o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Chin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 作者:文世芳
  • 英文作者:Wen Shifang;
  • 关键词:联邦德国 ; 大国崛起 ; 社会市场经济 ; 借鉴
  • 中文刊名:GDDS
  • 英文刊名:Guangdong History and Literature Studies on CPC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 年:2019
  • 期:No.274
  • 语种:中文;
  • 页:GDDS201901008
  • 页数:12
  • CN:01
  • ISSN:44-1744/K2
  • 分类号:48-59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在探索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国际经验借鉴。联邦德国发展经验是中国学习借鉴的主要内容之一,重点借鉴其作为大国从困境中重新崛起的经验和探索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经验。这两方面经验对中国作出和实施改革开放决策,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引文
(1)当时简称“西德”。本文行文中统称“联邦德国”,但在注释和引文中保持原貌。
    (2)比较典型的有:李稻葵、伏霖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演进轨迹及其中国镜鉴》,《改革》2014年第3期;房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六大信条》,《中国社会科学报》2005年3月10日;周建明、顾光青:《社会市场经济与社会的重建--战后联邦德国的经验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马秀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6期。
    (1)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资料,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1945-1987)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2)《西德组讨论纪要》,引自中共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校编:《国外经济考察资料汇编》,1978年10月。
    (3)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协作组:《关于美国、苏联、日本、西德的经济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世界经济讨论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页。
    (4)《关于罗马尼亚、西德、法国农业的考察报告》,引自《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14期,1979年1月20日。
    (5)[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22页。
    (6)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27~328页。
    (7)《李先念传(1949--1992)》(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3页。
    (1)华国锋:《在听取和讨论谷牧访问欧洲五国情况汇报时的讲话》(1978年6月30日),房维中编:《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77-1978年卷),未刊稿,2004年。
    (2)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1)参见《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刘向东主编:《对外开放起始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380~382页。
    (2)袁延明:《中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合作》,《国际问题资料》第13期。
    (3)《可行性研究--国外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国家建委经济研究所政策研究室编:《基建调研》,1979年第26期。
    (4)《西德、瑞士、奥地利经济管理考察报告》,《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262期,1980年10月6日。
    (5)《西德工业管理考察报告》,《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544期,1981年9月21日。
    (6)《西德工业企业管理考察报告》(1981年12月),《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681期,1982年5月27日。
    (1)参见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2页;张云方:《谷牧与中日经济交流》,《百年潮》2016年第12期。
    (2)德国最享有盛誉的政府经济决策专家咨询组织,全称是“为总体经济发展提供建议的专家委员会”,有时被译为德国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由于该委员会成员是五位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五贤人委员会”。
    (3)《西德经济专家古托夫斯基教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报》1979年第65期,《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171期。
    (4)沈宝祥:《亲历拨乱反正》,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页。
    (1)薛暮桥:《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
    (2)严守:《西德古托夫斯基教授对我国财政金融问题提出的建议》,《金融研究》1982年第2期。
    (3)《西德经济学家古托夫斯基谈利用外资》,《计划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
    (4)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景学成:《中央银行的任务是稳定货币--联邦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古托夫斯基教授在京讲学》,《金融研究》1985年第12期。
    (1)《联邦德国古托夫斯基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工作通讯》1986年第7期。
    (2)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西德社会市场经济考察》,企业管理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西德汉堡经济研究所所长古托夫斯基教授的谈话》(1982年6月18日上午,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根据录音整理),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西德社会市场经济考察》,企业管理出版社1983年版。
    (1)参见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管理考察报告》(1982年7月27日),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西德社会市场经济考察》,企业管理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经济代表团:《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引自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编:《借鉴与开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经济代表团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考察报告》(由廖季立主持讨论起草和修改过的报告稿,写于1984年10月),引自廖季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1)瑞典的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国家、合作社、私人三种经济并存,以私人经济为主的制度;在分配上既保障资产阶级的应得利润,又坚持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尽可能缓和劳资矛盾和阶级矛盾;经济管理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坚持市场竞争原则,国家主要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来调节社会需求。参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联邦德国瑞典经济体制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2)参见《联邦德国的政策咨询和经济研究机构》以及古托夫斯基等的谈话要点记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联邦德国瑞典经济体制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1)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考察团:《联邦德国、瑞典经济体制改革考察报告》(1985年7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联邦德国瑞典经济体制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