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哲学的诠释新径——论方东美的“机体主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New Approach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On Fang Dongmei's “Organism”
  • 作者:杨晓薇
  • 英文作者:YANG Xiaowei;
  • 关键词:诠释方法 ; 认知范式 ; 机体主义 ; 方东美
  • 英文关键词:interpretation method;;the cognitive paradigm "organism";;Fang Dongmei
  • 中文刊名:ZXFX
  • 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Analysis
  • 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4-25
  • 出版单位:哲学分析
  • 年:2019
  • 期:v.10;No.54
  • 语种:中文;
  • 页:ZXFX201902009
  • 页数:13
  • CN:02
  • ISSN:31-2054/C
  • 分类号:81-91+198-199
摘要
方东美借"机体主义"诠释中国哲学之特质,其"机体"思想具备三个向度的哲学意涵:第一,作为诠释方法的机体主义,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对怀特海机体哲学作出方法学上的提炼和转化;第二,作为本体论的机体主义,"普遍生命""双回向"的上下贯通使得人与宇宙世界的圆融无碍找到形上的依据,在儒道佛的阐释中分别体现为"生生""大道""真如";第三,作为中国哲学通性的"机体主义",它表现在儒道佛同俱"旁通统贯论""道论""人格超升论"等中国哲学之精神。此三种意涵构成方东美独到的认知范式,这种认知范式还理论于历史,还概念于语境,以"忠恕体物,道通为一"的整体思维方法以及体察万物的中庸之道对中国哲学作出真正"同情的理解"。
        Fang Dongmei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 with" organicism", and his" organicism" has thre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First, as an interpretive method, organism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kes methodological refin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whitehead's organics;second, as the ontology of the organism," universal life"," context-sensitive" from top to botto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eople and the universe without hindrance to find the basis of form,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respectively reflected as" Shengsheng"," Tao"," Zhenru"; third, as the" organism" comm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ll share the" theory of bypass unity"," theory of Taoism", and" 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nscendence". These three contents constitute Fang Dongmei's way of understanding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value concept of Chinese philosophy.
引文
a 20世纪后半叶逻辑实证主义式微,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形而上学思想、过程哲学受到重视。其中文译著逐渐增多,《过程与实在》《思想方式》《数学原理》《科学与近代世界》等著作广泛流传。
    b“抱握”一词是怀特海解释有机论自然观的基本术语,初次出现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的第四章,中译为“包容”。表示自然内部具体的相关性(relatednerss),把哲学思考建立在具体的经验要素之上,主要指非认识性的把握,有包含、摄受之意。有机哲学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性(solidarity)和共存性(togetherness)不可能孤立而存在。
    c唐君毅:《哲学概论(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2页。
    a王锟在《李约瑟视野中的中国有机主义宇宙观》一文中论述了李约瑟的观点:在公元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中国科技思想的根基是有机主义哲学。而李约瑟认为阴阳五行家的“通体相关的思维”是中国有机哲学的源头。详见王锟:《怀特海与中国哲学的第一次握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b张东荪:《十年来之哲学界》,载《光华大学》,1935年第9-10期。
    c亨利·伯格森(1858-1941年)是现代最具原创性的法国哲学家之一,1914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哲学是对近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机械论及时的救治和反驳。主要著作《生命创化论》《物质与记忆》最早被张东荪译成中文,其生命哲学对方东美、梁漱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贺麟:《现代西方哲学演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a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页。
    b成中英:《论方东美哲学的本体架构》,载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版,第84页。2012 67
    c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a从历史着眼,方东美认为自远古至公元前12世纪中国形上学之基调表现为神话、宗教、诗歌三重合唱;而后至公元前246年,百家争鸣,儒、道、墨竞为显学;自此到公元960年佛教的摄入,形成了高度的玄想思潮;自公元960年至今,在新儒学(性、理、心、命)之形式中次第复苏中国固有的形上学,诚然其中不免染上了佛学色彩。方东美将宋明时期的形上思潮归为三种形态:(1)唯实主义形态(由周敦颐至朱熹);(2)唯心主义形态(由陆象山到王阳明);(3)自然主义形态之新儒学(由王廷相到戴震)。参见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29页。
    b方东美:《生生之德》,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35、20页。2012 39
    c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页。
    d方东美:《生生之德》,第293页。
    a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4页。
    b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112页。
    c同上书,第147-153页。
    a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3页。
    b参见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25-28页。
    a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页。
    b同上书,第38页。
    c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2页。
    d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页。
    a《礼记·礼运篇》。
    b《中庸》二十二章。
    c方东美:《生生之德》,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5页。
    d《中庸》。
    e冯友兰:《哲学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f《老子》第四十五章。
    g《庄子·齐物论》。
    h《庄子》第三十三章。
    i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26页。
    a“以我观物”见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b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第62页。
    c同上书,第64页。
    a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