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嵌入与疏离——林莽诗歌创作理念与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孙晓娅
  • 关键词:林莽 ; 诗歌 ; 嵌入 ; 疏离
  • 中文刊名:DDWT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 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28 09:51
  • 出版单位:当代文坛
  • 年:2019
  • 期:No.245
  • 语种:中文;
  • 页:DDWT201903021
  • 页数:8
  • CN:03
  • ISSN:51-1076/I
  • 分类号:116-123
摘要
林莽的诗歌写作始终是当代汉语诗坛鲜明的在场映像,主动却并非刻意地嵌入了当代诗歌发展史每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之中,以省察者的姿态巧妙地将存在和政治、个体与一代人嵌入历史滚动的暗流,但他又保持着自觉和清醒,疏离喧闹的诗歌主潮,不为主流所包裹,没有显明的追随对象。嵌入与疏离两个富有张力而又相互交织碰撞的维度,构建出林莽独特的诗歌理路。
        
引文
(1)诗集《林莽的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5月版)、诗集《我流过这片土地》(新华出版社1994年10月版)、诗集《永恒的瞬间》(新华出版社1995年10月版)、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版)、诗集《林莽短诗选》(银河出版社2003年3月版)、散文集《时光转瞬成为以往》(华文出版社2005年9月版)、诗集《林莽诗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11月版)、诗集《秋菊的灯盏》(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版)、诗集《林莽诗歌精品集》(南海出版社2012年7月版)、诗集《记忆》(作家出版社2015年5月版)、诗画集《林莽诗画》(漓江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林莽:《为美丽的飞行,登高而望》(创作谈),载《朔方》2017年第2期。
    (3)林莽:《心灵的历程》,载《未名诗人》1987年第8期。
    (4)参见林莽:《关于“白洋淀诗歌群落”》,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宋海泉:《白洋淀琐忆》,载《诗探索》1994年第4辑。
    (6)林莽:《穿透岁月的光芒》,载《诗探索》2008年第1辑。
    (7)(9)(21)吴投文,林莽:《“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诗人林莽访谈》,《芳草》2017年第3期。
    (8)林莽:《读写散记》(一),载《秋菊的灯盏》,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10)林莽:《读写散记》(创作谈),载《星星》(上半月刊)2009年第4期。
    (11)林莽:《读写散记》(二),载《秋菊的灯盏》,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12)林莽:《记忆:1984-2014诗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13)叶橹:《独行者的孤寂与守望——论林莽的诗》,载《诗探索》2007年第1辑。
    (14)林莽:《1969-1975年诗16首附记》,载《林莽诗画:1969-1975白洋淀时期作品集》,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46页。
    (15)林莽:《心灵的历程·代序》,载《时光转瞬成为以往》,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16)唐晓渡:《编选者序:心的变换:“朦胧诗”的使命》,载《在黎明的铜镜中·朦胧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17)林莽:《岁月·回声·序》,转引自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9页。
    (18)1999年林莽提议并参与组织的诗歌态势暨理论建设研讨会,搅动了沉寂十年的中国诗坛,成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一道分水岭,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林莽:《那不止是青春丧失的年份》,载《林莽诗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20)林莽:《泪水的湖》,载《林莽诗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