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作为转折点:再论张爱玲的《连环套》——从“黑与红”意象的对照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张爱玲曾提出"强烈的对照"和"参差的对照"两种写法,并表示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偏爱后者。本文分析《连环套》,以其中"黑与红"意象的浓烈对照为切入,解剖霓喜"彻底"而"不平凡"的人物形象,从而论证《连环套》的创作相对更接近"强烈的对照",即游离于作者既定的创作意图之外,是导致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载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而且张爱玲之后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与手法上则更加呈现出偏离的倾向,本文将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心态进行分析,《连环套》于是成为作者小说创作过程的一个转折点
        
引文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唐文标.张爱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3]黄修己.张爱玲名作欣赏[G].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张爱玲.十八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5]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6]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1.
    [7]张爱玲.小艾[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8]宋明炜.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9]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10]乔向东.从缺失中引出生命传奇--由被腰斩的连环套和一次争论看张爱玲的小说世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
    (1)张爱玲:《连环套》,见张爱玲:《张爱玲全集》(第一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326页。
    (2)(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张爱玲:《张爱玲全集》(第六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第96页。
    (3)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见唐文标:《张爱玲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第130页。
    (5)刘卫国:《花凋赏析》,见张爱玲著、黄修己编:《张爱玲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版,第205页。
    (6)张爱玲:《十八春》,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7)张爱玲:《赤地之恋》,见张爱玲:《张爱玲全集》(第二册),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自序页。
    (8)张爱玲:《秧歌》,见张爱玲:《张爱玲(下转第72页)全集》(第一册),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93页。
    (9)张爱玲:《张看自序》,见张爱玲:《小艾》,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26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