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及提升对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notation Analysi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al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ense of Economic Acquisition for Rural
  • 作者:梁土坤
  • 英文作者:Liang Tukun;
  •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 ; 获得感 ; 经济获得感 ; 总体获得感 ; 社会政策
  • 中文刊名:XXYS
  • 英文刊名:Study and Practice
  •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学习与实践
  • 年:2019
  • 期:No.423
  •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可行能力视阙下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获得感研究”(2018BSH00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政策研究”(11ASH009)
  • 语种:中文;
  • 页:XXYS201905010
  • 页数:10
  • CN:05
  • ISSN:42-1005/C
  • 分类号:79-88
摘要
就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内涵而言,经济条件是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现实基础,正向评价是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主观条件,积极托底是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社会属性,多维协调是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基本层次,持续提升是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本质要求。基于低收入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其总体获得感、纵向获得感、横向获得感的总体水平都较低,与预期获得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存在地区非均衡特征和个体分化现象。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
        
引文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7年10月27日。
    [2]邵雅利:《共享发展增强人民获得感》,《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4]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国家治理》,20116年第2期。
    [5]潘建红、杨利利:《习近平“人民获得感思想”的逻辑与实践指向》,《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2期。
    [6]郭学静、陈海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路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
    [7]Margarita Ye. Permiakova, Lyudmila V. Tokarskaya, Irina A. Yershova. The Research of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in Senior Preschooler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33:100-104.
    [8]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9]王思斌:《.整合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可持续的获得感》,《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3期。
    [10]Edsel L. Beja. Income growth and happiness:reassessment of the Easterlin Paradox.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2014,61(4):329-346.
    [11]唐钧:《在参与与共享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12]Michael R. Hagerty. Test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National Quality-of-Life Across Tim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9,46(3):249-271.
    [13]张奎良:《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14]William Pavot. The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Global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44(2):176-184.
    [15]Heather J. Smith,Thomas F. Pettigrew. Advances in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15,28(1):1-6.
    [16]梅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17]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18]阳义南:《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测量与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公共行政评论》,2018年第11期。
    [19]梁土坤:《环境适应对新生代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三维分析及政策意涵》,《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0]孙远太:《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调研世界》,2015年第9期。
    [21]叶胥、谢迟、毛中根:《中国居民民生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测度及差异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
    [22]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3]吕小康、黄妍:《如何测量“获得感”?——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24][27]王浦劬、季程远:《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期。
    [25]Oded Stark,Jakub Bielawski,Fryderyk Falniowski. A class of proximity-sensitive measure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Economics Letters,2017,160:105-110
    [26]Jae-Hyun Kim, Sang Gyu Lee, Jaeyong Shin,Eun-Cheol Park. Impact of the ga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ratum and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on depressive symptoms:Unique insights from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4,120:49-56.
    [28]王恬、谭远发、付晓珊:《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财经科学》,2018年第9期。
    [29]Richard G. Wilkinson, Kate E. Pickett. The problem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Why some societies do better than others.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7,65(9):1965-1978.
    [30]齐卫平:《论党治国理政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内在统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31]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32]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