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医护理方案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谈晓红 ; 崔屹 ; 朱小贞 ; 秦秀芳
  •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 ; 中医护理方案 ; 护理 ; 辨证施护
  • 中文刊名:HNZB
  • 英文刊名: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出版日期:2019-05-30
  • 出版单位:中医药导报
  • 年:2019
  • 期:v.25;No.332
  • 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ZP0901HL0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
  • 语种:中文;
  • 页:HNZB201910036
  • 页数:3
  • CN:10
  • ISSN:43-1446/R
  • 分类号:118-120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方案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疗程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效果、依从性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依从性为95%,与对照组(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治疗和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方案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引文
[1]王力福,沈美勤,赵金花.前列地尔联合甲波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71-72.
    [2]高伟娜,韩凯云,张同欣.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24,26.
    [3]孙建华,李佳.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8-9.
    [4]谢丹,梁建伟,陈琨,等.111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4,20(3):219-222.
    [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569.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胃疡等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Z].2015-09-08.
    [7]申琪,严道南,李云英.《暴聋中医诊疗指南》的德尔菲法评价与结果分析[J].中医学报,2011,26(5):571-574.
    [8]周姣媚,张素秋,习亚炜.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145-148.
    [9]孙建华,李云英,彭素清,等.基于Roy适应模式的中医护理方案再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12):110-112.
    [10]王芳,王静,尚红坤.暴聋中医护理观察[J].山西中医,2017,33(7):61-62.
    [11]杨莉,干强,方红雁,等.糖皮质激素与高压氧治疗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14):1910-1911,1914.
    [12]李聪,敖华飞.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19(4):378-380.
    [13]刘荧荧.神经节苷脂与前列地尔联合应用方案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113-114.
    [14]周霓,李玲波.突发性聋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4):323-326.
    [15]张永芳,曹立楠,王艳,等.情志护理在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6,28(4):73-74,88.
    [16]周晓松.中医特色护理在突发性耳聋临床治疗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187-1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